


此次會議共有14人做專題報告,40人做分組發言。與會專家分別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源環境保護與休閑農業發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與現代農業發展”、“農業技術創新與經營效率”、“糧食安全、食物安全與食品安全”等方面進行討論,并就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提出了不少新觀點、新思路。



與會代表認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農業基礎設施關系到農業生產和農民利益,農業資源環境是農業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前提與物質基礎,而休閑農業是農業多功能性的重要表現形式,對于推動現代化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意義重大。
有學者指出,家庭農場是新型經營體系中重要的主體,既能克服小規模農業的局限性,又能避免工商企業介入后土地非糧化與非農化生產的風險,具有風險中性與穩定性強的特征,可以按照自身發展需求和發展意愿進行經營管理,具有一定自立能力,不同于投資企業對政府的高度依賴性。
專家指出,縱觀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農業經營效率問題與農業技術進步狀況存在很大的關聯性。從技術創新的角度看,現階段農業技術革新的重點仍然是在農業品種改良和新型的無機化學肥料的推廣使用等方面。
關于糧食安全、食物安全與食品安全問題,專家重點探討了我國糧食增產難度日趨加大的現實問題。一些學者從糧食安全與生產布局角度進行了研究,認為政府部門應重視地理空間因素的重要作用,為了彌補糧食主產區利益流失,可以采取現金補償和政策補償并舉,形成中央政府和糧食主銷區對主產區持續、科學且制度化的補償機制。(通訊員 曹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