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農業科學院
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主持的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小麥苗情數字化遠程監控與診斷管理關鍵技術”項目工作會議在安徽省桐城市召開。
據項目首席專家孫忠富博士介紹,小麥作為中國第二大糧食作物,分布面積廣、生長周期長、遭遇的災害多,如何快速準確監測小麥苗情長勢、災害發生過程及對作物的影響等,并及時為生產管理提供決策支持信息,一直是政府管理部門和生產者關注的重大問題。而物聯網具有“全面感知”和“穩定傳輸”通信技術的特點,可以快速精準獲取信息,為實現綜合的“智能應用”決策管理構建系統平臺,對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提升信息化水平意義重大。2009年中國政府開始推動物聯網的發展,2010年將其正式列入國家新興發展戰略。“小麥苗情數字化遠程監控”正好于2009年啟動,幸運地成為我國物聯網尤其是農業物聯網技術早期實踐者和引領者,參與和見證了我國物聯網如火如荼的發展歷程。
項目啟動以來,構建了基于物聯網的小麥苗情數字化遠程監控平臺,通過現代微電子、傳感器、網絡通信和數據挖掘等技術的研發和優化集成,形成了系列監控設備產品,并陸續在東北、西部、黃淮海、長江中下游4大麥區布設安裝,目前監控站點已突破上百個,構建了覆蓋全國主要麥區的獨具特色的物聯網監控系統,實現了項目的重大跨越。通過該系統,可快速準確監測土壤和氣象、小麥苗情、墑情和災情等數據信息,融合作物管理知識、作物模型、災害指標等專家經驗,就可以實時遠程監測和診斷小麥苗情和災害的動態,提供智能化自動化決策管理,因此被農業技術人員形象地稱為小麥苗情和災害監測“千里眼”和“聽診器”。
項目實施以來,除了構建一定規模覆蓋度的硬件監測網絡系統,在智能診斷專家系統、基于智能手機(包括手持PAD、LED顯示器等)監控預警系統、輔助數據庫系統、數據挖掘與分析系統等關鍵軟件技術上,均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突破。通過硬件與軟件的深入融合,系統的實用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不斷為政府相關部門、一線生產單位、科研院所等提供最直接有效的信息服務,在小麥的生產管理和防災減災中發揮著日趨明顯的重要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項目實施以來,發表各類論文近百篇,取得各類獲獎成果11項,申報和獲得軟件著作權和專利近40項,技術培訓各類人員1萬5千多人次,累計示范應用面積近1億畝,獲得經濟效益數十億元。項目研究成果正在不斷擴大應用,其科技示范引領和經濟效益等也非常顯著,多次得到國家級媒體、地方媒體的關注和報道。
專家表示,將物聯網技術首次應用于小麥苗情監測和管理過程中,技術代表性強、示范性好,具有較好的引領與示范作用。下一步應進一步加強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包括明確和培育好重點用戶、擴大用戶群、提高主動服務意識等;優化和完善軟硬件系統平臺建設,“研”和“用”同步并進;不斷跟蹤和引進最新技術成果,重點在數據分析、智能診斷、服務應用上再上一個臺階。(通訊員 苗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