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題組先后收集野生牧草種質資源670份,培育紫花苜蓿、紅三葉等牧草新品種4個,新品系6個,在內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區建立良種繁育田3000畝,人工草地2萬畝;建立了不同類型草原放牧利用優化技術與模式,集成適用于荒漠草原區離網型風光互補供電系統1套,適用于典型草原的飼草收獲加工配套機械1套,形成適用于不同類型草原區的飼草加工調制技術3套,編制不同草地碳源碳匯評價技術方法1套,草地碳庫評價標準1個,建立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新疆山地草原等生態示范區6個,草地-綿羊、山羊、肉牛、牦牛等示范牧場8個,
此外,課題組先后發表論文60余篇,出版專著3部,獲得專利7項,新申請專利9項,獲得省部級獎勵2項,培養研究生10人。

該課題由草原所王育青研究員主持,執行期為 2012年-2016年。主要針對我國牧區草原生態、牧業生產、牧民生活的實際情況,圍繞“保生態、保生產、保生活”等相關技術,在內蒙古、甘肅、新疆、青海等重點牧區分區域開展關鍵技術創新、集成,并結合示范區進行推廣示范。課題承擔單位包括草原所、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中國農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畜牧科學院草業研究所、內蒙古和信園蒙草抗旱綠化有限公司、鄂爾多斯康天侖農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