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在湖南鳳凰組織召開“2021年武陵山區蕎麥產業與鄉村振興現場觀摩研討會”,展示了由作科所特色農作物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團隊牽頭研發的苦蕎套種種植模式。
該團隊通過連續3年的摸索,在鳳凰新場鎮建立了20畝的蕎麥資源圃,提純復壯了鳳凰苦蕎、鳳苦2號、3號等本地品種,新選育苦蕎、甜蕎4個材料,研發的油茶+苦蕎、獼猴桃+苦蕎、茶葉+苦蕎三種套種模式,每畝每茬苦蕎產量穩定在120公斤以上,節約除草成本500元以上,累計每畝經濟效益達到上千元。
與會專家們認為,該模式充分利用苦蕎根部抑制雜草的化感作用抑制部分雜草和落粒性,創新了經濟林下套種苦蕎的新模式,顯示出了較好的發展前景。與會人員還參觀了作科所“武陵山區蕎麥新品種繁育及新技術示范推廣基地”,該基地集科研、推廣于一身,主要進行蕎麥品種和種質資源的篩選與培育,蕎麥相關試驗的開展以及蕎麥新技術的集成示范和推廣。
據悉,該團隊自2017年以來,積極響應院所號召,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投身鳳凰縣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在本地種質資源搜集保護與鑒定評價,加快當地老化品種提純復狀和推廣、利用苦蕎抑制部分雜草和落粒性,創新經濟林下套種苦蕎新模式和推動苦蕎產品開發和品牌建設,促進苦蕎下游加工產業向高質量發展方面成果豐碩。(通訊員 衛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