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10月17日,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組織專家在遼寧省義縣開展“壟作區殘膜污染農田機械化治理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與示范”項目試驗示范。

據項目負責人胡志超介紹,義縣位于遼寧省西部,錦州北部,試驗地為典型沙土土質、壟作花生大壟雙行種植模式、所覆膜為厚度0.008mm的黑膜。本次試驗示范主要考核了農機化所研發的3款新型殘膜回收機:1MP-170A型耙齒式自卸膜殘膜回收機、1MCL-110型鏟鏈式殘膜回收機、1MCS-80型鏟篩式殘膜回收機的適應性、順暢性、可靠性及作業性能。耙齒式殘膜回收機作為傳統機具,結構簡單、作業速度快,但收集后須人工脫離耙齒上殘膜,費時費力、脫不凈、純生產率低是長期以來未能有效攻克的難題,課題組發明自動卸模機構,采用液壓驅動平行四連桿機構、設計三角仿形刮齒及限軌歸位機構,實現耙齒自動脫模并解決了脫模機構脫后不易歸位難題。鏟鏈式殘膜回收機創新采用“挑齒反轉逆向拾膜”作業機理,設計齒鏟與鏈齒組配結構,有效破土松膜、大大增強拾膜可靠性。鏟篩式殘膜回收機創新設計無橫檔鋸齒振動篩,有效攻克了整鏟入土收膜存在的膜土分離難、輸膜順暢性差問題,整機通過更換不同形式篩面,可實現花生收獲及收后殘膜回收作業,一機多用,利用率高。項目組成員同時還試驗測試了4款篩選機具的相關作業參數和性能指標,為后期參數優化作數據儲備。
據悉,地膜覆蓋技術是目前我國最行之有效的增產手段,我國覆膜種植總面積達3.7億畝,約占全球覆膜總量的90%。但地膜在自然條件下極難降解,殘膜污染問題非常嚴重,實現機械化殘膜回收是解決殘膜污染問題的關鍵。項目組將進一步優化研發機具組配形式、結構參數及運動參數,制定相應作業技術規范,并就硬質黏土、沙壤土等其它土壤類型開展后續試驗,優化定型,為機械化殘膜回收提供有效裝備支撐。
據悉,地膜覆蓋技術是目前我國最行之有效的增產手段,我國覆膜種植總面積達3.7億畝,約占全球覆膜總量的90%。但地膜在自然條件下極難降解,殘膜污染問題非常嚴重,實現機械化殘膜回收是解決殘膜污染問題的關鍵。項目組將進一步優化研發機具組配形式、結構參數及運動參數,制定相應作業技術規范,并就硬質黏土、沙壤土等其它土壤類型開展后續試驗,優化定型,為機械化殘膜回收提供有效裝備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