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糧食安全與發展政策團隊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食物鏈的沖擊已從“中端”和“末端”,反推到產業鏈“前段”,侵蝕農業可持續生產力,威脅后期保供能力。該研究回顧了中國政府在穩定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供給上的措施及成效,為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提供經驗借鑒。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全球糧食安全(Global Food Security)》上。
據鐘鈺研究員介紹,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農產品流通、銷售的沖擊已引起廣泛關注,但較少學者和政府關注疫情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實際上,疫情對農業生產的破壞已經發生。從中國的經驗可以看到,疫情阻礙產品外銷、限制農業投入、打破生產周期、破壞生產能力。為了及時緩解疫情及其短期防控手段帶來的負面影響,中國政府積極采取了一系列針對性措施,有效保護了農業生產能力、穩住了農產品供應。具體措施包括:確保流通渠道通暢,保證重要投入品充足,向農業農民提供多樣化支持,利用新業態新模式促進農產品銷售等。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科院聯合攻關重大科研任務和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資助。(通訊員 劉晉婧)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gfs.2020.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