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大豆高產綜合技術集成示范現場觀摩會暨黃淮海大豆生產高層論壇”在安徽省濉溪縣召開。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原院長王連錚,院成果轉化局局長袁龍江,
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萬建民,淮北市農委主任王家春等領導,以及來自中國農科院
作科所、
植保所、加工所、
資劃所、
油料所、農機化所,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地方農技推廣和種子管理部門的專家,黃淮海地區部分大豆種子企業的代表共計20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萬建民主持。
陳萌山一行考察了大豆品種“中黃13”配套技術生產田,聽取了項目總體情況及6項核心技術的介紹,觀摩了大豆免耕覆秸播種和機械收獲演示。參會人員對“中黃13”品種及田間管理全程機械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陳萌山高度贊揚了王連錚研究員對我國大豆生產發展和科技進步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希望廣大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學習王連錚等老一輩科學家心系農業、心系農民、無私奉獻的精神,深入實際、腳踏實地,面向主產區開展品種選育、技術集成和展示示范。在科技創新工作中,堅持立足于穩產高產的目標,立足于農業機械化為主的技術路線,立足于為新型經營主體服務的方向。他要求中國農科院大豆科研團隊要以“頂天立地、創造一流”為己任,為政府決策提供戰略咨詢和技術決策建議,為種子經銷商提供優良品種,為農民提供技術示范和服務。
據“大豆優質高產綜合技術集成與高效生產模式建立研究”項目責任專家韓天富研究員介紹,此項研究于2013年正式啟動,針對我國大豆生產中存在的技術集成不夠、技術到位率低、展示示范網絡不健全等突出問題,整合中國農科院在大豆育種、栽培、植保、農機、加工等方面的優勢力量,吸收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和當地技術人員參加,集成關鍵技術,進行聯合攻關,在黃淮海、西北、東北等產區,進行綜合技術集成示范。在黃淮海地區,項目組重點集成示范“中黃13”、“中黃37”、“中黃39”、“中黃42”等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及麥茬機械化免耕播種等配套栽培技術,集成地下病蟲害防治、除草劑安全施用等植保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根瘤菌施用等養分管理技術,大豆高效低損失收獲技術,形成綜合配套生產技術模式,并進行展示示范;對當地大豆的營養品質和加工品質進行全方位分析,篩選優質專用品種,開發大豆食品,發揮黃淮海地區高蛋白食用大豆的優勢。其中,在北京市順義區、河南省新鄉市、甘肅涼州區等地示范片大豆畝產可達250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