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天然免疫聯合實驗室鄭永輝研究員領銜的基礎免疫創新團隊研究發現了抑制艾滋病病毒囊膜蛋白合成的新途徑。該研究為艾滋病疫苗的研制及抗艾滋病藥物的研發指明了新的方向。相關研究成果在美國出版的《病毒學雜志》上發表。
據鄭永輝介紹,絕大多數動物病毒,包括能夠引起艾滋病、流感、乙型腦炎、丙型肝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埃博拉出血熱、登革熱等嚴重疾病的病毒,在病毒顆粒外都有一層含有糖蛋白的囊膜。這些糖蛋白又稱為囊膜蛋白,而病毒就是通過識別這些糖蛋白而感染靶細胞。
艾滋病疫苗的研制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至今仍沒有成功。其難點之一就是艾滋病病毒的囊膜蛋白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很難得到高效表達。早 在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就發現,在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細胞中,只產生出15%的病毒囊膜蛋白,其余絕大部分都滯留在細胞內質網中被一種尚不明確的機制所降解。
近年來,鄭永輝研究員領導的基礎免疫創新團隊在這一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他們通過研究一株不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源T細胞發現,該細胞超過量表達一種叫做TSPO的蛋白,并引起病毒囊膜蛋白的降解。通過靶向基因敲除技術對TSPO蛋白的功能進行深入的研究,表明細胞中下調TSPO可以增加病毒囊膜蛋白的合成,而上調TSPO的表達則可抑制病毒囊膜蛋白的合成,從而達到抗病毒感染的目的。
鄭永輝研究員表示,這一研究結果不但能夠為解釋艾滋病病毒囊膜蛋白不能高效表達的機制提供線索,而且闡明了一種新型的抗病毒機制,為開發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新藥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該研究不僅對艾滋病的研究有重要貢獻,對于其他囊膜病毒的研究也具有借鑒意義。(通訊員 張曉鵬)
論文鏈接: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403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