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主持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種“大通牦牛”,日前順利通過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管理委員會、全國畜禽品種審定委員會牛專業委員會的審定,成為我國第一個也是全世界唯一的通過人工授精培育而成的牦牛新品種。專家們一致認為該項育種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1.該品種是以稀有野牦牛為父本,當地家牦牛為母本,以雜交一代橫交為主,經過20多年的系統選育而成,迄今已自群繁育到三個世代。
2. 產量高。初生重13kg,6月齡重75~85kg,18月齡150kg,與相同條件下大通當地原有的牦牛相比,分別提高17%、25%和27%;6月齡公、母胴體重分別為38kg和36kg,18月齡公、母胴體重分別為71kg和68kg。平均凈肉重56kg,比同等條件下大通當地原有的牦牛提高39%。屠宰率平均為46%以上。
3.繁殖性能優良。適配年齡2.5歲,初產年齡3.5歲,經產牛三年二胎,產犢率75%,繁殖年齡比同等條件下大通當地原有的牦牛提前一年,產犢率提高25個百分點。目前,育種核心群規模已達2200多頭,種公牛150頭,繁育群母牛存欄達12000頭。近五年內已向全國牦牛產區出售公牛3667頭、冷凍精液27萬支(粒),每年改良近10萬頭當地牦牛。
4.抗逆性強。能很好地適應青藏高原海拔3500~5000米以上的高寒環境并表現出極強的抗逆性,越冬死亡率減少到1%以下,減少了3~6個百分點。
5.首次將野牦牛馴化為改良復壯家牦牛的種用公牛,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人工授精牦牛公牛站,首次將人工授精技術大面積運用于牦牛育種和生產實踐,人工授精受胎率達到82%,創造了國際牦牛人工授精受胎率的最高記錄。首次建立健全了由野牦牛種公牛站、育種核心群、繁育群(場)、推廣擴大區四個部分組成的牦牛育種、復壯繁育體系,為長期的育種工作奠定了基礎。
6. 首次利用13個座位的微衛星標記、染色體核型、血液蛋白多型座位,對野牦牛和家牦牛進行了比較研究;對野、家牦牛的精子超微結構、肺組織呼吸代謝、睪丸生精水平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研究制定了《大通牦牛國家標準》和《野牦牛(1/2野牦牛)冷凍精液標準》。
分享到
我院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人工授精牦牛新品種
發布時間:2004-10-29
|來源: 院辦公室|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