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由: 關于關注立體農業污染綜合防治與產地環境質量的提案
審查意見:建議國務院交環保總局、農業部分別研究辦理
提案人: 陳漢彬、廖中才
內 容:
一、中國的農業污染問題
中國是一個農業與人口大國,有占世界7%的耕地和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有71%的人口從事農業。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銳。這種國情決定了中國農業必須集約經營,充分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加產出,在目前和今后中長期發展過程中保障農產品的安全、有效供給。
但是,加拿大馬尼托巴大學教授斯謬爾說,“中國有著不到世界1/10的耕地,但是近來氮肥的使用量卻占全世界的近30%,中國使用農業化肥的強度是獨一無二的。"由于氮肥施用過量、利用率過低,中國每年有超過1500萬噸的廢氮流失到了農田之外,并引發了環保問題: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淺海水域生態系統營養化,導致水藻生長過盛、水體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大量氮肥以一氧化二氮氣體形式逸失到空氣里,而一氧化二氮是對全球氣候變化產生影響的溫室氣體之一。過量的氮肥形成了“從地下到空中”的立體污染。
實際上,中國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使用國,也是最大的農藥使用國。農藥同樣存在過度施用問題,據統計,目前中國農藥的過量施用在水稻生產中達40%,在棉花生產中超過了50%。化肥、農藥使用量大的蔬菜生產發展迅猛。2002年中國蔬菜和瓜類播種面積1970余萬公頃,總產量超過6億噸。蔬菜生產的過量水肥投入現象非常普遍。氮肥施用過量導致蔬菜病蟲害加重,間接引起農藥使用量和殘留量的增加,化肥和農藥過量施用導致的污染,因其污染源廣泛分散、沒有明確位置,而被稱為農業面源污染。在一些發達國家,農業面源污染已經成為水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目前中國正在向這一狀況快速發展。農戶缺乏當地農技推廣系統的技術指導。調查發現,在最近的20年間,只有不到15%的家庭接受過施肥培訓,有的地方多達40%的家庭不知道自己所在的村莊里有任何推廣活動。
如何科學合理施用化肥、農藥,我們相關的科研開展得還很不夠。如何推動中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由“點”到“面”?問題的關鍵在于缺少政策框架和配套制度,同時缺乏相應的機構向農民宣傳面源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方法,以及鼓勵和推動農民采用有效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因此,高質量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對控制農業面源污染至關重要,要“采取緊急行動”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將農業技術推廣與經銷化肥和農藥等商業活動分離;引進對政府和私營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資格認證,提高他們的技能;通過農民專業技術組織促進農業生產技術;增強所有農技推廣人員的環境意識。在各級政府的農業發展規劃中引入農業環境評價體系和循環經濟的概念和方法;加強面源污染的危害和原因的宣傳,增強全民生態環境意識與參與意識。
二、喀斯特山區的農業污染問題
我國喀斯特分布面積占全國總土地面積的13%,貴州喀斯特面積占南方喀斯特典型脆弱區總面積的73.8%,也占全省土地面積的73.8%。喀斯特環境并非都是脆弱的,而貴州喀斯特地表崎嶇破碎,山高坡陡,基石裸露率高。環境中水、土要素出現結構性缺損,石多土少,成土速度極慢,形成1厘米土層約需4000年。由于喀斯特環境和經濟高速發展,大氣廢氣排放~廢水徑流~滲透土壤~生物中毒,導致環境容量受到制約,環境污染顯現突出。由于礦山資源的開發,生態環境惡化和農業自身污染的雙重影響,農業污染問題日趨嚴峻,并呈現出污染種類增多、面積延伸、強度增大的趨勢,并逐步顯現出復合交叉、時空延伸和循環污染的立體化特征。這種態勢已經危及到喀斯特山區產品產地環境安全、食物安全和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影響到人民身體健康,制約著喀斯特山區“三農”問題的根本性解決和和諧社會的實現。采取科學思路,高效開展農業污染綜合防治,具有現實迫切性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三、建議與對策
在以農業污染研究與防治實踐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探索,初步構建起農業立體污染模式圖與防治框架圖,把農業污染研究由“平面”推向“立體”,由單因素控制為主轉向沿循環鏈開展水、土、氣、生物“四維框架”下的立體阻控方式,提出一系列農業立體污染防治的重大問題與工程建議,必將給農業污染防治這一宏偉事業帶來新的機遇與活力。
為了有效推進農業立體污染防治事業,我們建議:
第一,加大宣傳,使大家充分認識農業污染立體化防治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培養各級領導的生態政績觀,調動起社會各階層和廣大農民廣泛參與的積極性。
第二,進一步增大人、財、物的投入力度。農業立體污染防治既是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又是一項長期的利國利民的公益事業。從研發條件和示范基地的構建,到技術推廣體系、監測體系和預警體系的建立與維護,再到政策法規的實施等,都需要國家大強度和持續地資金投入,以確保該項事業的順利推進。與實施該項宏大世紀工程的需求相比,目前的投入僅僅是開始,同時也微不足道。如果投入延遲或延誤,不僅污染治理費用進一步增大,治理效益低,而且治理的難度增大,效果降低。
第三,強化政策引導與法規配套。農業立體污染防治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需要全國范圍內上下同心同德,協同作戰。通過政策引導,調動各級政府和社會各階層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通過政策與法規配套,形成和建立一套具體且長效的機制和辦法,確保技術推廣體系、監測體系和預警體系的科學運轉,確保把農業污染防治的連貫措施切切實實地落實到農村和農戶,讓農民成為最終的受益者。
第四,有組織開展科學規劃、技術示范與推廣。農業立體污染防治牽涉到自然、技術、投入、政策、文化以及風俗民情等諸多因素,必須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才能達到控制農業立體污染的目的。建議根據喀斯特山區中長期發展綱要,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特別是制定出近十年的翔實規劃,為有條不紊地推進農業污染防治工作奠定基礎。
(一)總體思路
從喀斯特山區實際情況出發,以循環經濟發展和節約型社會建設等理念為指導,堅持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資源節約型和諧社會目標,堅持產地環境保護與農業污染治理兩手抓的原則,突出產地環境保護特點,從大氣、土壤、水體、喀斯特林業和生物等方面,集成具有喀斯特地區農業立體污染防治技術體系,積極改善農業產地環境質量,以有機農業生產基地為載體,尋求喀斯特山區生產、生活、生態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的發展路徑。
(二)發展目標
1.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立體污染防治與產地環境質量研究中心"。
2.在全國不同類型污染區建立監測點100個以上,構建農業產地環境監測與評價網絡體系。
3.形成喀斯特山區農業立體污染防治與有機農業生產技術體系。扶持經濟發展較為滯后的地區,開創和諧社會新農村的試點。
4.建立各類開發與污染防治示范基地。
5.培養農業污染監測和防治技術骨干,培訓農民科技人員或給應屆農業相關大學生有關政策,返扶農業,拉動就業和科技農業發展。
(三)主要內容
1.產地環境背景與農業污染現狀調查。
2.農業立體污染監測網絡與評價體系構建。
3.農業污染立體防治技術集成與產地環境質量建設。
4.污染防治與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建設。
5.農業立體污染防治平臺建設。
6.農業綠色環保新材料、新產品引進、研發。
(四)技術關鍵
1.對各類污染物在"大氣~水體~土壤~生物"鏈中的遷移規律進行動態監測。
2.立體防控,構建有機生態農業生產技術體系。
3.構建各類污染類型的治理技術體系。
4.農業綠色環保新材料與新產品的研發。
(五)技術路線
1.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立體污染防治與產地環境質量研究中心及分中心",多渠道爭取支持,建立西部農業立體污染防治技術研發平臺,加快喀斯特山區立體污染防治研發能力建設。
2.中央、省和地方相結合,組建合理的領導機構與技術研發組織,在人、財、物等方面集中優勢力量,形成高效的管理體系與運行機制。
3.堅持以產地環境保護與防治污染兩手抓的原則,堅持技術引進、集成為主,結合自主研究,利用系統工程學原理,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構建喀斯特山區農業污染防控技術體系。
4.科技與行政相結合,技術示范、技術培訓相結合,基地與企業或農民相結合,形成三位一體的管理、技術與示范推廣體系,構筑國家、省、地共同參與的可持續發展體系,進而推動喀斯特山區農業污染防治技術與有機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的建設。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吳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