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落實我院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2007年簽訂的科技合作協議,加速推進雙方農業科技合作上規模、出效益,實現互利共贏的發展模式,6月19日,我院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開展的“院地合作 所縣共建”活動在銀川正式啟動。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郝林海、主席助理屈冬玉,我院副院長唐華俊出席了啟動儀式并講話。會上,我院11個研究所與寧夏22個市(縣、區)分別結成共建單位。通過這種形式,我院將與寧夏農科院等有關單位一起,對全區22個市、縣、區實現“科技全覆蓋”,著力解決寧夏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批關鍵性科技難題,幫助建立一批支柱型產業,培訓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人才;寧夏將依托我院綜合集成技術優勢,以構建現代農業技術支撐體系為重點,加強特色產業升級,推動高效農業及生態建設示范工作的技術合作。
郝林海在會上指出,中國農業科學院心系寧夏,為寧夏的農業科技發展提供了很多無私的幫助。當前寧夏的農業和農村經濟正處于發展現代農業的攻堅階段,迫切需要強大的科技支撐。這種院地合作的新方式對寧夏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他要求全區各有關縣(市、區)要明確發展目標,認真篩選合作項目,充分借助中國農科院在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及時解決制約地方發展的瓶頸,共同構建寧夏現代農業的特色優勢產業支撐體系,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實現寧夏的資源型產業向科技型產業轉化。
屈冬玉說,此次院地合作為寧夏農業經濟一體化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平臺。在技術對接方面,院地、所縣要圍繞地方主導產業,實現專業對口,建立合作與交流長效機制;在人才對接方面,要強化農民、農村技術人員與基層干部的培訓與培養,充分利用中國農科院各研究所的特點與優勢,建立長期培訓制度,為自治區的人才儲備提供有力保障;在項目對接方面,通過建立若干示范點,整合資源,發揮優勢,形成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在產業對接方面,堅持圍繞優勢產業發展,按照市場運行機制,促進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的轉化,為寧夏農業產業化的跨越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唐華俊在講話中表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為我國農業科研戰線的主力軍和國家隊,在加強科技創新的同時,也高度重視科技興農工作。我院與寧夏在科技及產業發展方面的合作源遠流長。這次與寧夏共建的研究所,專業涉及小麥、水稻、蔬菜、果樹、畜牧、加工、節水灌溉等多個產業領域,基本涵蓋了寧夏22個市(縣、區)的農業主導產業。中國農科院將充分發揮綜合優勢,使雙方在科技合作工作的機制、規模和水平上有較大發展,促進地方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唐華俊希望我院有關各研究所要與共建縣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發揮自身專業特長,著力解決當地發展現代農業中的難點和重點關鍵技術問題,讓中國農科院的科技工作和科研成果在寧夏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做到政府、企業和農民的“三認可”。
據了解,此次“院地合作 所縣共建”活動將圍繞寧夏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設施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以構建現代農業技術支撐體系為重點,通過“院地合作”加強特色產業升級和技術合作;通過“所縣共建”加強縣域高效農業及生態建設示范技術合作。在具體實施方面,雙方將聯合組織力量開展科技攻關,研究和解決寧夏在發展設施農業所需的新材料、新品種、栽培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灌區節水農業體系和耕作制度改革,山區旱作節水農業,畜禽高產養殖和疫病防治,優質飼草種植及品種改良,馬鈴薯精深加工,枸杞采摘,太陽能利用等方面的一系列技術難題。
我院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開展的“院地合作 所縣共建”活動在銀川正式啟動。
中國農科院領導、專家來寧調研座談會。
我院專家在寧夏賀蘭縣調研。
我院專家在寧夏永寧縣調研。
我院唐華俊副院長(左二)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助理屈冬玉(中)等陪同下深入基層調研設施農業。
我院水稻所、作科所、蔬菜所、果樹所、畜牧所、蜜蜂所等專家前往永寧縣、賀蘭縣、青銅峽市、吳忠市等地詳細考察了當地水稻、小麥、果樹、設施蔬菜以及畜牧等產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