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持召開中國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國家驗收會議。驗收委員會由國家發改委、農業部、國家檔案局等有關部門和相關領域的專家共21人組成,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擔任委員會主任。會上,劉旭副院長作了項目總結匯報,從項目建設、能力形成和取得的成效3個方面系統總結了重大科學工程建設與運行情況。
中國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是我院“十五”以來承擔的第一個重大建設項目,也是我國農業和生物領域第一個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在院黨組的高度重視、周密部署下,院基建管理部門精心組織、科學管理,扎實推進重大科學工程建設,達到良好效果:“早”——科研樓工程在確認國家發改委核定初步設計和概算批復文件的情況下,提早落實開工手續,較正常周期提前了7個月開工建設,克服2003年“非典”和冬季施工的影響,比合同工期提早6個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多”——通過科學組織招投標、合理控制工程支出等方式,在批復的概算內多建溫室工作間和科研輔助用房4843平方米,多購置儀器設備2臺套;“好”——科研樓布局合理、樸素實用,工程結構獲得了“北京市結構長城杯——金杯工程”。
自重大科學工程運行以來,使用單位狠抓創新能力建設,大幅超額實現預定科研能力目標,已具備年分離和測序出序列標簽(EST)12萬條以上(原指標5000條)、克隆和功能驗證重要基因8個以上(原指標1個)的研究能力;狠抓開放共享機制,全面實現了大型儀器設備、信息和資源的開放共享,主要大型儀器設備實現24小時運行服務,共享率超過90%;狠抓重大科研成果培育,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審定新品種95個,獲得專利81項。
驗收委員會在聽取了項目總結匯報、農業部預驗收意見和專家組驗收意見的基礎上,認真審核有關材料并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質疑、討論和研究,一致同意項目通過國家驗收,給出了“建設單位按批復完成了全部建設任務,項目管理規范,工程質量合格,運行良好,開放共享度高,成效顯著,使我國具有了世界先進、國內領先的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研究核心設施和技術平臺”的高度評價。
驗收通過后,翟虎渠院長代表我院對多年來重視、關心和支持中國農科院發展的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等各部門和各級領導表示感謝,并表示我院將依托重大科學工程,進一步探索和深化開放共享機制,進一步提高人才凝聚、引進與培養能力,進一步增強作物領域內的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實力,緊緊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目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張桃林對我院依托重大科學工程取得的科研成果和開放共享機制予以充分肯定,要求我院將工程的竣工驗收作為一個新起點,進一步推進管理創新,使重大科學工程成為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的學科發展基地、技術創新基地、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內外學術交流基地。
張曉強在講話中對項目順利通過國家驗收表示祝賀。他指出,中國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是我國農業和生物領域第一個國家重大科學工程,是我國農業科學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領域能力建設的重大進步和標志性工程。他對我院今后工作提出3點希望:一是要瞄準國際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積極探索,勇攀高峰,產生更多的原創性成果;二是充分發揮重大科學工程公益性平臺的作用,加強設施的開放共享,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凝聚和培養更多的優秀創新人才;三是認真總結工程建設經驗,積極推進“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項目建設,為我國農業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莊巧生、方智遠、范云六、董玉琛院士,農業部有關司局、院屬有關單位的領導參加了會議。
中國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國家驗收會議在我院召開
驗收委員會聽取項目總結匯報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在翟虎渠的陪同下考察科研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