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啟動。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西部農業研究中心等承擔了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等36個農業縣(市、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第六師、第十師、第十二師、第十四師的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的任務。
棉花所與西部農業研究中心將根據農業農村部《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實施方案》的要求,按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兵團的統一安排部署,對承擔的自治區36個農業縣(市、區)和兵團5個師市農作物種質資源進行全面普查,查清糧食、經濟、蔬菜、果樹、牧草等栽培作物古老地方品種的分布范圍、主要特性以及農民認知等基本情況;查清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名錄的作物野生近緣植物的種類、地理分布、生態環境和瀕危狀況等重要信息;查清各類作物的種植歷史、栽培制度、品種更替、社會經濟和環境變化、種質資源的種類、分布、多樣性等信息,計劃征集古老、珍稀、特有、名優的作物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植物種質資源近1200份。
據悉,農作物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生態文明、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戰略資源,也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推進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我國分別于1956-1957年、1979-1983年對農作物種質資源進行了兩次普查,但涉及范圍小,作物種類少,尚未查清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的家底。自2015年起,組織開展了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202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將對全區87個農業縣(市、區)和全兵團14個師市的農作物種質資源進行全面普查與收集。此次行動目的是查清農作物種質資源家底,發掘優異資源和基因資源,加大珍稀、瀕危、特有資源和特色地方品種收集與保護,確保資源不喪失,促進種質資源交流與共享。(通訊員 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