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收獲困難是長期制約我國油菜產業國際競爭力、影響油菜種植面積穩定與持續發展的瓶頸。5月27日,從在上海召開的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現場觀摩會獲悉,在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的有效組織和國家公益性行業科技專項的大力支持下,我國油菜科技工作者經過多年多學科協同攻關,成功攻克了機收品種、機收裝備和配套農藝技術三大技術難關,為我國油菜機械化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此次觀摩會由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和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共同主辦、中國農科院油料所與上海市農科院承辦。觀摩現場,適合于機械化收獲的油菜新品種“中雙11號”挺拔地簇立田間,熟透的菜籽角果沉甸甸地掛滿枝頭。只見數臺收割機慢慢推進,整齊地將“中雙11號”卷進肚子吐出油菜籽,將秸稈變成碎末撒在地里。經現場取點調查和統計,在機械直播的條件下,畝產達到303公斤,機收菜籽損失率4.11%,比一般油菜品種低30%,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多熟制條件下低損失的油菜機械化收獲。
由我院油料所王漢中研究員帶領的育種團隊培育而成的“中雙11號”,在機收現場表現出高抗倒伏和菌核病、強抗裂角、株高中等偏矮等特點,有效克服了一般油菜品種機械化收獲時因易裂角導致菜籽損失率高、因植株倒伏和植株偏高導致機械收獲操作困難等問題,是目前我國最適合于機械化收獲的油菜品種。
圍繞“中雙11號”等適合機收的品種,農業部農機化研究所、中國農科院油料所、華中農大、湖南農大等單位積極開展機收裝備和配套的農藝技術研究。通過應用自主研發的收獲機械和配套栽培技術,觀摩現場一臺收割機每小時收獲5-8畝油菜,比人工收獲提高工效40倍以上,同改進前的舊機型或一般兼用油菜收獲機械相比,工效提高2倍以上,成功實現了機收品種、機收農藝技術和機收裝備的配套應用。
近年來,我國食用油供給安全形勢日趨嚴峻,食用油消費自給率僅為40%左右,自給的食用油中菜籽油占57%。油菜生產的穩定與持續發展對國家食用油供給安全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油菜生產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力成本高,嚴重制約了油菜生產效益和農民種植積極性的提高。因此,大力推廣油菜機械化收獲新技術,對于顯著提高我國油菜生產效益和國際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保障國家食用油供給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油菜新品種“中雙11號”挺拔簇立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