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蜂種質資源與育種團隊和英國雷丁大學合作研究發現,來源于工蜂產卵的雄性熊蜂雖然體型比蜂王產卵的雄蜂較小,但在交尾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且子代蜂群發展速度和規模與后者無異。研究結果豐富了昆蟲的親緣選擇理論,也為熊蜂人工飼養提供了新的依據。相關成果發表于《昆蟲(Insects)》上。
據安建東研究員介紹,熊蜂的生殖特征與大多數膜翅目社會性昆蟲相似,即雌蜂由受精卵發育而來,而雄蜂來源于單倍體未受精卵。在正常蜂群發展前期,群內的生育大權由蜂王牢牢掌控。但根據親緣選擇理論,工蜂通過生產雄蜂后代可間接提高自身的適合度,因此在蜂群發展中后期,會出現蜂王與工蜂生殖競爭的現象,故而雄蜂的產生有兩種來源——蜂王產卵和工蜂產卵。與高級社會性蜜蜂相比,熊蜂群內工蜂產卵的現象更為普遍,生殖競爭階段約5%-50%的雄蜂來自于工蜂產卵。但長久以來,熊蜂中工蜂產卵雄蜂的特征及其在蜂群繁殖中扮演的角色一直迷霧重重。
該研究以地熊蜂為材料,通過構建由三只工蜂組成的無王迷你群,獲得工蜂產卵雄蜂。通過比較性成熟的工蜂產卵雄蜂和蜂王產卵雄蜂的翅長、體重、精子數量、精子活力、交尾能力、以及子代蜂群的發展速度及規模等生殖力指標,綜合評估了地熊蜂不同來源雄蜂的特性差異。結果發現,工蜂產卵雄蜂的體型顯著小于蜂王產卵雄蜂,且前翅長度可作為區分二者的指標;然而,盡管體型較小,但工蜂產卵雄蜂在與處女蜂王交尾中的表現不俗,甚至在與蜂王產卵雄蜂的競爭中占據優勢,且子代蜂群的建群率、建群速度與蜂群規模等與蜂王產卵雄蜂的子代蜂群均無顯著差異。
該研究得到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的資助。(通訊員 楊宇暉)
原文鏈接:
https://www.mdpi.com/2075-4450/12/1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