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介紹,該項目收集農作物品種2624個,測定品質數據284835條;建立了大宗農產品特征成分指紋圖譜2289份和加工專用品種DNA指紋圖譜273份;構建了原料品質與制品品質的相關關系模型23個;創建了大宗農產品加工品質檢測與適宜性評價技術方法37項,篩選出加工專用品種430個;建立了項目管理平臺與基礎數據庫,在一定范圍內實現了信息共享;建立大宗農產品品質檢測技術,實現了企業產品品質在線檢測,確保了產品質量;構建加工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方法和標準,幫助企業篩選加工專用品種,建立種植基地,提高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為農民和地方政府種植結構的調整提供了參考;“大宗農產品加工品質與專用品種基礎數據庫”的建立為加工企業原料基地建立、育種專家品種選育、科學家基礎研究收集信息提供了共享平臺。項目研制標準22項,其中行業標準12項、企業標準10項;申請專利37件,其中授權22件(15件發明專利);研發輕簡化、集約化生產技術37項;建成試驗基地8個,中試生產線2條,生產線22條;獲得獎勵3項,其中省部級1項;通過成果評價或鑒定4項,其中省部級3項;發表論文88篇,其中SCI收錄8篇,出版專著1部。
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首次系統地對我國大宗農產品品種特性與加工品質進行研究,建立了適宜不同加工產品的品質評價指標體系、方法和標準,對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農產品加工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訊員 高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