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主辦的全球糧食安全與現代農業技術媒體座談會在京召開。
會議由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林敏研究員主持,邀請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秦中春研究員、美國唐納德植物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華盛頓大學生物系羅杰. 比奇(Roger Beachy)教授、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教授、大北農生物技術中心總經理呂玉平博士、孟山都中國戰略和運營總監麥科林等嘉賓參會,與會嘉賓圍繞中國的糧食安全、科技在可持續農業經濟中的作用、轉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生物育種與糧食安全和科技創新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和討論。
秦中春指出,中國中長期糧食安全將面臨勞動力轉移、生產成本上升、科技投入不足等八大困難。他指出中國糧食安全的四個真正問題所在:我國在資源的管理及管理是否嚴格,在科研投入方面是否充足并能否提供有力保障,政府是否在科技發展方面提供有力支撐,政策管理機制是否完善及其是否具有積極性。在提到國內糧食形勢時,秦中春指出,目前國內的糧價低于國際市場水平,在短期內安全無憂,有一定的調控空間,但從長遠來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任務仍然艱巨。
羅杰. 比奇教授在發言時表示,目前糧食安全問題所面臨的挑戰是全球性的,不僅僅面臨人口數量急劇增加的問題,還有是否能夠提供足夠的能量問題,為了確保在未來能夠提供足夠的糧食,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地球,保護土壤及環境資源。生物技術的應用對農業發展是要保護而不是破壞性的,未來的生物技術應用要實現資源共享,并能夠對農業發展起到持久有效的推動作用。
在談到國內生物技術發展與應用問題時,呂玉平表示:“國內的科研投入無法與國外相提并論,孟山都、杜邦先鋒、先正達三大種業巨頭每天投入二三百萬美元用于研發,一年的投入約10億美元,而國內排名靠前的大北農、中種、隆平高科、未明凱拓、奧瑞金、創世紀等企業的年研發投入總和還不到5億元人民幣”。可見國內的科研投入及發展還需要很大的跨越。同時呂玉平表示,大北農集團在“十二五”期間計劃投入10億元用于生物育種技術研究。
在談到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時,羅云波教授指出,國內大多數人對轉基因食品認識存在誤區,其實轉基因食品比非轉基因食品更安全,因為轉基因食品是利用科技手段將作物品性進行優化,是具有選擇性的,比傳統育種方式更具有科學性和針對性,公眾應該正確的認識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食品。
孟山都中國戰略和運營總監麥科林先生在發言時強調,從1996年至今,全球約59個國家批準種植生物技術作物,累計種植面積已超過10億公頃,人們消費的生物技術食品已經達到1萬億次。生物技術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環境發揮著重要作用。
羅格·比奇教授發言
林敏研究員主持會議
中外科學家接受采訪
媒體記者圍繞會議主題對參會嘉賓進行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