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湖北省召開2013年度科技獎勵大會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漢中研究員主持完成的“油菜高含油量聚合育種技術及應用”榮獲湖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該研究使我國油菜含油量研究和育種躍居世界領先水平。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為該成果頒發了獲獎證書。
據王漢中介紹,油菜是國產食用植物油的第一大來源,所產菜籽油占國產油料作物產油量的55%以上,在國家食用油供給安全戰略中地位十分重要。與世界菜籽第一出口國加拿大相比,我國菜籽含油量嚴重偏低,平均約41%左右,比加拿大菜籽低4個百分點左右,嚴重制約著我國油菜產業的競爭力。然而,我國油菜高油育種一直受到高油資源匱乏、基礎研究不足、可用的高油標記和功能基因有限、高含油量與其他性狀矛盾突出等多重因素制約。
針對這些問題,王漢中帶領研究團隊經過10年多的研究,建立了目前數量最大、基因型變異最廣泛的含油量研究材料群體,首次探明了母體基因型對種子含油量影響效應最大,鑒定出含油量調控的5種不同途徑及其4個高油親本資源和6個新功能基因,為高油聚合育種提供了新思路、新基因和優異親本。
同時,該團隊建立了高效的多目標性狀聚合育種技術,創制了含油量達64.8%的特高油品系YN171,刷新了油菜含油量世界最高紀錄,創制出5個高含油量、雙低、高產、多抗、廣適油菜新品種,有效克服了高含油量與雙低、高產、多抗的矛盾。這些高油品系和品種的育成,為我國和世界油菜育種提供了寶貴的親本。其中,“中雙11號”是世界上首個集高含油量(49.04%)、強抗裂角、高抗倒伏、抗菌核病為一體的雙低油菜品種,也是目前最適合機械化生產的油菜品種。該品種連續4年被農業部選定為國家主導油菜品種,其含油量比一般品種高出5-8個百分點左右,每百公斤菜籽能比一般品種多榨5公斤的菜籽油,相當于企業增加了15%左右的純利潤。一些企業讓出部分利潤,加價收購中雙11號菜籽,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民種植積極性。
據統計,2008年以來,“中雙11號”等5個品種已在油菜主產區長江流域推廣種植3100多萬畝,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有力促進了我國油菜產業向高產(油)、高抗、高效和機械化發展。“中雙11號”還被國內32家單位作為育種親本材料利用,為我國油菜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通訊員 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