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范建) 從面條一煮不成條,咬一口面包滿嘴噴屑沫的尷尬,到面條、面包既好吃又好看,還成了與西餐主食相比美的待客上品。5月29日在北京召開的以“品質分子改良”為主題的小麥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美國、澳大利亞、法國等20多個國家以及國內的140多位小麥科學家,從中國的小麥科研的這一新變化,高度評價中國這一小麥主產大國的科技新進展:中國農科院等研究人員采用生化和分子檢測與常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明確了影響中國小麥加工品質的主要限制因素,提出了一套嶄新的育種方法;中國科學院等研究人員在高低分子量亞基的基因克隆及外源有益基因的發掘上也有新發現。育成的“濟麥19”、“豫麥34”、“寧麥9號”等一批加工品質優良、產量潛力高的小麥品種,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而克服了品種多而雜、種植規模小、現有標準落后及小麥混收混存等嚴重制約商品小麥品質提高的弊端。
從專家目光所及“從分子改良到消費者需求”的主題,可見中國農業科學家目下的研究緊扣民眾生活。小麥育種專家何中虎博士稱,此一成績得益于科技部973計劃、農業部948項目和產業結構調整重大專項、國家863計劃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的結果。一批青年科學家不僅業務素質高,成果顯著,且有海外學習工作多年經驗,國際交往能力強,善于團結協作,形成了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小麥品質研究的中堅力量。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國家小麥改良中心、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澳大利亞面包研究所和利馬格蘭產業集團聯合舉辦的這次學術研討,是基因組學、蛋白組學、遺傳育種、農學生理、谷物化學、產后加工與面粉企業的國際大聚會。既為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也為展示我國在小麥品質方面的研究成果。
中外專家就全球小麥產業現狀與趨勢、新技術與新產品、加工品質的遺傳和谷物化學基礎及品種改良提出建議。專家說,改良小麥品質需要生物技術與常規育種相結合,而小麥品種、栽培管理、谷物化學、加工技術、糧食分級貯運及面粉食品業的緊密結合,是實現小麥產業化和增加附加值的保證。
東道主負責人何中虎博士認為,此次學術交流,反映出國際小麥領域三大發展趨勢:一是改良加工品質,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營養多樣化的食品成為世界各國的發展趨勢,無論是小麥出口國還是中國和印度等小麥主產國,都十分重視小麥品質改良。面粉行業也一再強調商品糧的品質及其穩定性。二是小麥品質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取得明顯進展,分子標記技術和轉基因技術接近成熟,目前,面臨的任務是進一步降低成本,與常規育種緊密結合,加快品質的改良速度。三是品質快速檢測技術發展迅速,近紅外分析儀、單籽粒硬度儀和微量和面儀等已廣泛用于品質檢測,面條和饅頭等東方食品的評價方法日趨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