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2015年第8期“農科講壇(中國農業科技報告會)”在國家農業圖書館報告廳舉行。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李奎教授作了題為“豬肉產量與品質的遺產改良”的報告。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副院長李金祥、吳孔明出席報告會。北京農學院動物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郭勇教授、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崔勝教授作為點評嘉賓參加報告會。報告會由科技管理局副局長李新海主持。
李奎從豬的家史、豬與人類的淵源、我國豬肉的需求情況、以及產肉性狀調控機制等方面,重點介紹了豬肉產量和品質的遺傳改良這一主題,充分體現了基礎研究驅動技術和產品創新,促進產業發展的科研路徑,使聽眾更加深入地認識到分子遺傳改良對促進豬肉產量和質量的作用和影響。
報告中,李奎教授介紹說,中國農科院畜牧所老一輩專家從1976年開始,歷時10年,摸清了我國畜禽遺傳資源的家底,主編了我國豬研究領域的最經典著作《中國豬品種志》,此書出版以后近30年時間,都是許多課題組在研究中遵循和參考的主要依據,即使采用新的辦法,包括生化、蛋白質、DNA等分子標記對中國地方豬進行再研究,結果都證明中國豬品種志的分類是正確的。李奎以此勉勵青年科研人員要學習老一輩認真扎實的工作作風,希望今天的科研工作到了三四十年以后依然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談及幾十年的科研體會時李奎說,科學研究很有意義很有價值很有樂趣,但是也非常艱苦。科研工作要取得成功勤奮是基礎,科研工作者只有勤奮、專注,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績;擁有一個良好的團隊是關鍵,科技發展到今天,特別是做農業研究工作,量大面廣,必須依靠團隊,單打獨斗很難出大成果,青年科學工作者必須學會團結協作的精神。
院屬京區各單位領導、青年職工代表、研究生院學生代表等400余人參加了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