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攻關,一朝突破。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農產品黃曲霉毒素親和微球速測技術及速測儀”,日前由油料所專家研制成功。
日前,來自全國的專家們對該項研究成果進行了觀摩鑒定:輕便、靈巧的新型速測儀,在操作人員啟動下,分別對3種不同的農產品樣品進行現場測定,每個樣品所測時間僅為16分鐘,且檢測結果能同機顯示,并且直接讀數,刷新了國際上最快1個小時的檢測紀錄,而且檢測靈敏度強、準確度高,可達到0.3цg/kg(百億分之三)。
黃曲霉毒素是迄今發現污染農產品最強的一類生物毒素,也是強致癌物。黃曲霉毒素包括6種毒素,其中黃曲霉毒素B1(簡稱AFB1),毒性最大、危害性最強,毒性為氰化鉀的10倍,為砒霜的68倍,致癌能力是二甲基硝胺的70倍,被國際上列入特劇毒物質,并嚴格控制。0.294mg/kg劑量AFB1就能引起敏感動物的急性中毒死亡。由于黃曲霉毒素可以發生在農作物生長、收獲、晾干、加工和貯藏的任何環節,因此極易污染花生、玉米、大米、大豆、食用植物油、餅粕及飼料等農產品,并由此直接進入食物鏈,造成連鎖污染。目前,甚至在油料種子、干果、調味品、發酵產品、中藥材、酒等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產品中都發現過黃曲霉毒素。
由于黃曲霉毒素污染已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目前國際上對農產品中黃曲霉毒素含量的檢測,已成為強制性貿易技術措施。而我國原有的黃曲霉毒素檢測技術不能滿足國內外農產品安全消費和貿易檢測的需求,特別是缺少適于現場和口岸檢測的快速、簡便、定量的檢測技術,農產品貿易曾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據該項目主持人李培武研究員介紹,目前國內外檢測黃曲霉毒素的方法很多,但大都需要固定的大型精密儀器,且操作復雜,耗時長,檢測成本較高。油料所為了攻克這道難題,早在10余年前就開始了這項研究,經歷了數位科學家的前后“接力”,到今日終成“正果”!其間克服了許多困難,也遭受了數次失敗,僅目前研制出的成品機,就經過了四代樣機的改進和完善。該項速測技術及設備,可對50余種農副加工產品進行黃曲霉毒素含量的隨機實地測定,甚至包括了醬油、醋、酒類,具有“全方位”優勢,對保證我國大宗農產品及食用油消費安全,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促進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出口創匯,增加農民收入,以及推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實施等,提供了關鍵性技術支撐。
參加鑒定會的專家們一致認為,該項研究成果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并且優于同類檢測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項研究在以下兩個方面取得創新性突破:一是在國內外首創了黃曲霉毒素B1抗體與氨基硅膠微球化學偶聯技術,提出了對農產品中黃曲霉毒素進行測定的新方法,建立起了快速、定量檢測技術;二是研制開發出“黃曲霉毒素B1專用定量熒光速測儀”,測試靈敏度強、準確度高、使用安全性好;與國外同類儀器相比,測試耗時最少、檢測費用最低,并具有操作簡便、污染少、用途廣等優點,可廣泛適用于我國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及相關產品貿易、商檢、衛檢等行業和領域,將會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專家們建議,大力組織該項成果的研究開發,加快推廣應用。
目前,該項研究成果已向國家專利局申請兩項發明專利保護。已有德國、以色列、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等近10個國家的廠商及研究開發機構提出了合作意愿。
分享到
檢測添“快刀” 查毒有“金晴”
發布時間:2005-08-11
|來源: 院辦公室|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