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1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在山東省德州市召開2015年野外臺站(基地)工作會議。農業部科教司技術引進與條件建設處處長林祥明、中國農科院科技局副局長李新海、資劃所所長王道龍、黨委書記陳金強出席會議。所屬12個野外臺站(基地)負責人等5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副所長周清波主持。
會上,各臺站(基地)負責人分別匯報了臺站(基地)建設現狀、取得成績、發展規劃等情況,并就當前農業野外臺站條件建設、人才培養、運行管理、協同創新等進行了全面交流和討論。中國科學院禹城綜合試驗站(簡稱禹城站)歐陽竹站長作了“長期、特色、創新、服務”的主題報告,介紹了禹城站的基本情況和野外試驗站工作先進經驗。
與會代表認為,當前是我國現代農業“調結構、轉方式”關鍵時期,是謀劃“十三五”農業發展規劃的重要時期,農業野外臺站作為科技創新發展的最前線,要抓住新的歷史機遇,進一步做好頂層設計,明確功能定位,與國家需求、現代農業發展及研究所學科創新有機結合,以任務為紐帶將野外臺站的基礎性工作納入現有科技計劃中,加強基礎數據監測、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示范推廣等工作,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會議強調,各野外臺站要加強現有長期定位試驗管理、歷史試驗數據整理,新設定位試驗可行性論證,規范田間耕作、樣品采集、測試分析、樣品保藏、數據保存等工作;加強長期定位試驗系統設計,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及儀器設備條件,推進臺站(基地)管理規范化、制度化,提升監測自動化和數據共享水平。要注重監測和研究成果的宣傳,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及時有效的支撐;要加強科技成果示范,積極參與區域現代農業建設。
據悉,資劃所現有野外臺站(基地)12個,其中國家級3個,省部級4個,院級及其他5個。這些野外臺站(基地)為研究所科研任務圓滿完成、科技創新和學科建設等發揮了顯著支撐作用。
湖南祁陽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祁陽站)于2006年成為國家重點野外臺站,建站55年來始終堅持在農村生產第一線從事科學研究、農業環境監測與農業技術示范推廣工作。先后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5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7項,發表論文300余篇,出版專著10部,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27名,其中,2013-2014年發表論文38篇,出版專著2部,獲得省部級獎4項,鑒定成果2項。“執著奮斗、求實創新、情系三農、服務人民”的祁陽站精神,是2011年農業部宣傳的“三種精神”之一 ,是2006年中宣部全國重大宣傳典型。
國家土壤肥力與肥料效益監測站網于1987年建立,2006年納入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序列,擁有8個建設在主要土壤類型上的國家級大型土壤肥力和肥料效應長期定位監測試驗站,2013-2014年發表SCI論文34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88篇,出版著作4部,授權發明專利6項,榮獲省部級獎10項。
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呼倫貝爾站)2005年成為國家野外科學研究重點站,2012年榮獲“中央國家機關青年文明號”稱號,“十二五”以來,共發表文章45篇,出版專著4部,授權專利6項,2011-2014年間,共監測草本植物樣方7720個,土壤樣品5400個,植物標本1500余份。(通訊員 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