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入冬以來,我國北方地區遭受了較為嚴重的旱情,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作為我國糧食主產省之一的河南省,截至1月20日,全省降雨量為1951年以來同期的最少值,全省已有15個縣、市連續無有效降雨日數超過100天,旱情嚴重影響了冬小麥的生長。
1月22日,在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省長郭庚茂、副省長劉滿倉的陪同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農業部長韓長賦冒著嚴寒,來到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鉅橋萬畝糧食高產核心示范區實地考察旱情。考察途中,鶴壁市委常委、副市長徐合民向溫家寶介紹了我院資源區劃所王道龍研究員主持的國家863計劃課題“星陸雙基遙感農田信息協同反演技術”在鶴壁市開展農情信息實時監測的情況。
徐合民說,在這些田塊里,科技人員通過安裝在田間地頭的“探頭”——農田監視器,實現了農田生態環境和作物生育期、苗情、長勢以及災情等的遠程可視化監測,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墑情監測、病蟲害防治的水平。
“總理,遠處的那個設備就是星陸雙基的田間觀測設備。”徐合民指著設立在鉅橋萬畝糧食高產核心示范區的監測設備介紹道。溫家寶對那個矗立在農田里的設備產生了濃厚興趣,欣然前往鶴壁市農科院,進一步了解相關情況。
在鶴壁市農科院多功能大廳,溫家寶箭步走到了星陸雙基演示平臺前。此時,大屏幕顯示的實時監測圖像,正是剛才去過的那塊麥田。
溫家寶饒有興致地邊看大屏幕,邊聽星陸雙基課題鶴壁應用示范區負責人市氣象局張睿光的介紹:“所謂星陸雙基,就是天上一套系統,地上一套系統。天上的這套系統,就是衛星遙感。地上的這套系統,就是安裝在農田中的各種傳感器。兩套系統互相補充,使衛星遙感數據和地面監測數據更加準確、精確。”
“大田里的麥苗長勢看得很清楚呀!”溫家寶說。
大屏幕上,麥苗蔥綠。“通過安裝在農田里的各種傳感器,能夠自動、實時、連續24小時不間斷監測大田土壤情況,以及小麥等農作物的各種生長參數。采用可視化技術,能夠讓各級領導、農業技術部門、氣象部門足不出戶地觀測到大田農作物的墑情、苗情長勢、作物病蟲害發生以及發展情況。”張睿光興奮地說。
溫家寶用贊許的目光看著張睿光,問道:“這是氣象部門承擔的項目嗎?”
張睿光介紹,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承擔的國家“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課題,屬于新型遙感器技術研究專題,與氣象部門合作進行田間試驗。這個項目在鶴壁實施一年來,已創造了四項紀錄:一是最早,項目實施最早,屬于全國首家;二是最新,技術最新,居國際領先水平,特別是田間作物的葉面積指數實現了自動觀測,為國內外首次運用;三是最多,設備監測參數數量最多;四是最大,建立了100平方公里示范試驗區,是國際上同類實驗區中最大的。
“很好!很好!”聽完張睿光的介紹,溫家寶欣喜地點頭稱贊道:“我再加上一個最,最精!”
“863”課題“星陸雙基遙感農田信息協同反演技術”自2009年實施以來,已經在鶴壁市10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的5個高產示范區,先后安裝了35套自動監測設備。田間設備既可以通過各種傳感器以10分鐘為間隔周期實時采集農田地表溫度和濕度、植被光合有效輻射、不同土壤深度的溫度和水分含量、作物葉面積指數等信息,也可以通過遠程攝像頭連續動態拍攝作物田間生長狀況,然后通過GPRS網絡和微波通訊將所有數據和圖像實時、自動、同步發送回位于鶴壁市農科院的區域數據中心和位于北京的農業部資源遙感與數字農業重點開放實驗室。最后,通過“星陸雙基遙感農田信息協同反演系統”實現田間觀測數據與遙感反演數據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同化,以顯著提高常規遙感技術在大區域、大尺度開展農情信息監測和預警的精度,為各級部門開展農業生產管理提供科學的決策信息。2010年5月24日,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曾就《鶴壁建設全國首個星陸雙基遙感農田信息反演試驗基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作出重要批示,對課題服務河南農情信息監測做出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
溫家寶總理在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鉅橋萬畝糧食高產核心示范區實地考察旱情
多功能高集成數據采集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