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11日,國家麻類產業技術體系2013年度工作總結暨經驗交流會議在云南省景洪市召開。國家麻類產業技術體系全體崗位專家、試驗站站長共計90余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指出,經過“十二五”任務的凝練和2011-2013三年的運行,各團隊把握住了麻類體系以技術鏈提升促進產業鏈提升的特點,開展技術支撐工作,將工作重點放在了“高產高效”、“多用途”、“機械化”等關鍵問題上,積極迎接現代農業的挑戰,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據初步統計,全年共獲得獎勵成果13項,其中“苧麻飼料化與多用途研究和應用”獲得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邁出了麻類作物多用途研究的堅實一步;育成麻類作物新品種20個,其中苧麻1個、亞麻6個、紅麻6個、黃麻7個;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項,實用新型專利13項,審定行業標準5項,成果涵蓋了體系任務設計的各類麻作以及育種、栽培、加工等各個生產環節;出版專著1部,發表科技論文178篇,提交行業建議5篇,為麻類產業發展提供了全面的咨詢服務;全年培訓人員10281人次,對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作用。
會議交流了中國及歐洲國家麻類產業發展特點及其在多用途探索方面的成就,分析了當前麻類紡織丟失其纖維特色、種植環節生產方式落后、加工環節環保壓力過大、市場環節缺乏高檔次產品等問題。提出了走種植、加工和貿易“三位一體”的產業發展道路,以及加工企業向原料生產環節延伸或原料生產者向加工環節延伸的發展模式。
會議要求體系專家爭做國家的“代言人”,不能被動等待,要代表政府推進麻類產業技術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通過政府的轉化項目、地方經濟的產業化應用、體系團隊的聯合協作、媒體宣傳的跟進等“組合拳”,促進麻類產業的現代化。(通訊員 王真棟、攝影 彭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