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錄病毒科慢病毒屬成員眾多,包括人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1)和馬傳染性貧血病毒(EIAV)等,可感染人和多種動物并引發嚴重疾病。在慢病毒病原學與致病機制研究領域,開展結構蛋白Gag在細胞內的組裝及向胞外釋放機制研究,是明確病毒生活史、與宿主細胞間相互作用、及尋找預防、治療慢病毒感染方法的有效手段。
王曉鈞研究員率領其研究團隊,關注該研究熱點,從比較病毒學角度,開展了EIAV與HIV-1二者Gag蛋白細胞內的組裝與釋放機制的比較研究。研究發現,與HIV-1 Gag主要定位于細胞膜內緣不同,EIAV Gag顯示出明顯的定位于細胞內膜的特性,而基質蛋白MA決定 EIAV Gag的細胞內定位和釋放,其氨基端9個氨基酸基序發揮關鍵作用。此外,研究發現高爾基體外側網絡結構(TGN)很有可能是EIAV Gag所利用的細胞內組裝場所,且細胞內的分泌泡參與EIAV病毒粒子的釋放,但內體/多泡體并不是EIAV Gag細胞內定位和釋放所利用主要內膜結構。
以上研究數據,提示了不同慢病毒與宿主細胞間作用特征的多樣性。而其作為慢病毒研究領域的原創性研究成果,有助于全面認識慢病毒屬成員的病毒生物學特征,可促進有效慢病毒防治策略的探索。
該團隊張澤力和馬建作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完成了以上研究工作。文章題為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Gag Assembly and Export Are Directed by Matrix Protein through trans-Golgi Networks and Cellular Vesicles《基質蛋白介導馬傳染性貧血病毒經由高爾基網絡和囊泡的組裝和釋放》。(通訊員 張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