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稻綠色增產增效協同創新聯盟啟動暨現場考察會在江西珠湖農場召開。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秘書長萬建民,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程式華,江西省農業廳副廳長劉光華等出席會議,會議由中國水稻研究所黨委書記方軍主持。

萬建民指出,自2013年開始,中國農科院就啟動實施了水稻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聯盟的成立,將進一步聯合各級政府、農業科研院所、推廣機構、龍頭企業等單位的優勢團隊,通過構建“集團軍式”大聯合大協作的高效協同攻關網絡,破解水稻提質增效生產中機械化程度低、優質品種技術不配套、肥藥利用率低、豐產與優質高效難以協同形成的難題,推進水稻生產方式的變革。
針對聯盟工作,萬建民要求,一是要建立開放的聯合攻關團隊,統籌聯盟內的科研力量,科學配置專家團隊成員,提高聯盟的創新效率;二是要完善技術模式的集成創新,通過整合分散在聯盟各成員單位的成果,選擇吸收先進適用技術,探索不同主產區、不同生態區、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最優解決方案,建立科學規范、可復制可推廣應用的綜合技術生產模式;三是要加強技術示范和宣傳工作,在主產區和典型生態區布局建立一批固定的開放的展示示范基地,開展現場觀摩活動,切實發揮示范基地的帶頭引領作用。四是要建立高效的運行管理和考核評價機制,充分發揮聯盟多級聯動、協同創新的機制優勢,建立科學考評機制、績效激勵辦法,引入退出機制,確保聯盟創新工作有序開展。
據悉,水稻綠色增產增效協同創新聯盟由水稻所牽頭,聯合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江西農業大學等多家國內科研院所以及江西涉農企業和示范推廣單位組成的合作組織。該聯盟以優質、安全、高產、高效為目標,以水稻綠色、輕簡栽培技術及稻米精深加工技術為支撐,通過開展聯合攻關與示范推廣,創新水稻產業發展模式,全面提升水稻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今年,聯盟將針對長江流域和東北水稻生產發展特點和技術需求,集成配套水稻所及中國農科院內相關研究所的新品種、新技術,研究建立適合不同稻作區的水稻優質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包括早稻疊盤出苗育供秧機插高產技術、早稻低鎘積累及高產高效技術、雙季稻全程機械化技術、單季稻綠色高效全程機械化技術、水稻肥藥減施增效技術、寒地水稻綠色高產高效技術和南疆墾區水稻精量機直播栽培技術等。
來自院各相關研究所、農業高校和涉農企業等近百名代表還參觀了江西珠湖農場雙季稻全程機械化綠色高產高效技術集成示范基地。(通訊員 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