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曉鳳
有機食品正在走上百姓餐桌,成為不折不扣的綠色消費品。那么,有機食品是怎么生產出來的,有機食品與有機農業有什么關系,與環境保護又有什么關系?有機食品會總這么貴嗎?未來的一天,我們會每天都吃有機食品嗎?
愿意多花幾倍的錢買有機菜
當飲食消費占收入比重越來越小時,你愿意把吃飯的開銷提高3倍嗎?
如今這樣的人越來越多,超市中有機食品專柜生意也越來越好。同樣是黃瓜,貼著有機食品標簽的就要比農貿市場的貴兩至三倍,有機大米的價格也是普通大米的3倍以上。一個家庭如果以消費有機食品為主過日子,三口之家僅在吃上的開銷至少得過千元。
但這多花兩倍錢買來的黃瓜,雖然外形與普通的相同,其內容卻絕不一樣——貴的那條是沒有化肥、農藥殘留的。
目前人們消費的食品分幾類: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有機食品是在不施用任何化肥、農藥的環境中長成的;綠色食品只施用極少量的化肥和農藥;無公害食品的化肥農藥含量控制在一個安全限度。
有人用金字塔來形容中國食品消費群體:有機食品的消費者只是一小部分人,綠色食品消費者相對多一些,而無公害食品消費者是金字塔底座。
誰都知道,目前各種疾病的發生與食品中有害化學物質污染不無關系,但人們還是習慣到農貿市場去買那些看起來“水靈靈”的蔬菜,這是一種強大的消費習慣。
那么,吃有機食品的都是富人嗎?否。記者在超市上調查了一些有機食品的消費者,發現消費觀念與收入水平之間無絕對關系。比如有一對老年夫婦,兩人月收入僅在1600元左右,可依然把有機蔬菜和綠色蔬菜當成主要食品,按每斤蔬菜4元每天消費3斤計,僅蔬菜一項的月消費額就要幾百元。問他們何以舍得,老人說,與其把錢花在看病、吃藥上,不如花在吃健康食品上。而且兒女都已自立,不需要為兒女儲蓄,所以完全可以把大部分錢花在吃飯上。調查中發現,有相當部分有機食品消費者的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如果主要消費有機食品,那么其收入分配比例大有回歸趨勢: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來果腹,對中國人來說是個不太遙遠的記憶。
專家分析,幾十年前中國百姓的食品消費占收入的60%~70%,就現在中國人收入增長水平計,由于消費有機食品而增加的食品開支應該是能承受的。
自然,更多的被調查者是高收入者,每月在吃飯上多花幾百元甚至上千元錢,對他們來說輕而易舉。
被調查者的消費目的都極明確:健康。一位中年知識分子說:“健康比穿名牌,開名車,住高檔住宅及儲蓄重要得多。”
南京一名得了癌癥的消費者,吃了半年有機食品后,腫瘤明顯縮小,他就醫醫院的醫生、護士得知這個消息后,許多人也開始買有機蔬菜吃,后來發展到醫院成批從有機食品基地定購有機蔬菜和有機大米。
調查發現,目前經營有機食品的超市利潤并不引人,甚至有賠錢可能,可還是有不少超市愿意經營,因為都看出了有機食品光明的市場前景。北京家樂福在銷售有機蔬菜時,甚至對生產廠家采取優惠的進貨方式。記者在北京一些大超市看到,蔬菜柜臺已全部經營綠色或是有機蔬菜。
制造有機食品進行時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有機農業實踐。1994年,我國成立了第一個發展有機農業的機構,2003年我國有機農業生產面積已超過200萬畝。
北京留民營生態村,就是有機農業發展的典型。記者在留民營看到,來源于養牛場、養雞場的有機肥是沼氣的原料,沼氣站的蓄能足夠全村每天1000多立方米的能源使用。沼氣的廢渣、廢液是大田肥料。其蔬菜和糧食全部使用有機肥,不含任何化學污染物。
一開始轉變為有機農場時,留民營的農業效益也受了影響,但過了幾年后,地力明顯上升,效益越來越好。有機肥改變了土質,土壤成了取之不竭的聚寶盆。
走進留民營的蔬菜大棚,可以看到不依靠化肥和農藥的蔬菜生長得郁郁蔥蔥,這些有機蔬菜每天供應著北京各大超級市場,留民營成為北京最大的有機蔬菜生產基地。
走在村子里,空氣中彌漫著稻草、泥土和肥料混合的清香,抓一把泥土,仿佛能攥出油來。留民營的氣息讓人憶起遙遠的農耕年代,卻絕不是對傳統農業的簡單回歸,而是一種否定之否定的上升之路。
我國江蘇河橫村、安徽小張莊、浙江上李家村等生態村試點也都進行著有機農業的成功嘗試。
抵制農藥和轉基因
有人提出,有機農業中,也不可能不發生病蟲害,不可能完全離開農藥。事實上,科學家已經在解決這個難題:采用生物技術完全可以防治病蟲害。
以色列學者最早提出太陽能消毒技術治病蟲,現在已被世界廣泛采用。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已研究這項技術兩年了,現已投入實驗階段,并成為我國十五攻關項目。
太陽能消毒比常規消毒效率更高,成本降低30%左右,完全能替代藥劑消毒方式。在此技術的試驗地山東某村,農民看到這種效果,村中95%的農戶都自發采用了該技術。
英國科學家目前正在研究“以蟲制蟲”的生物滅蟲方式,培養害蟲天敵。北京市林業局統計,在2003年北京防治病蟲害工作中,生物和仿生物制劑應用面積已經達到37.91萬畝,應用比例達到81.44%。科學家認為,殺蟲劑的效用是短暫的,“以蟲治蟲”才能達到田間“長治久安”。
同時,有機農業還排斥轉基因技術。從1996年開始,世界轉基因農作物發展很快,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吃飯問題,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基因污染也帶來了生物安全問題,危害了生物多樣性,所以與有機農業不能并存。
一個簡單的例子:轉基因作物需要把田中的雜草都除凈,而有機農業卻不需要這樣。雜草是許多有益昆蟲的食物,是生態鏈中不可缺少的分子。保持農田生物多樣性,是保持土壤肥力的基礎。
基于有機農業的這兩個特性,消費者大可以放心地讓有機食品“進口”來。
這并非少數人的專用
有人說,有機農業是精品農業,有機食品屬于少數人的餐桌,沒有普及意義。在發達國家,目前有機食品也只占食品銷售量的2%~8%,在我國,未來發展到10%就不錯了。有機食品永遠屬于金字塔尖的消費,不能大面積發展。
而目睹了留民營生態村的實踐,就發現只要普及有機農業,有機食品的生產并不會永遠那么昂貴。專家說,有機農業產業化的結果,有機食品的價格就會下降,下降到大多數消費者都能接受的水平,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
原因很簡單,有機農業生產方式只需要一個農莊動植物生物鏈的良性循環。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后,比起依賴大量農藥、化肥的現代農業來,有機農業的成本只會更低。
不過,從常規農業轉向有機農業,肯定需要一個轉換期,不能急功近利。農業部的專家說,轉換期包括土壤降解農藥的時間,包括逐步建立有機生產體系的時間等。在頭一兩年內,由于不用化肥、農藥,產量可能會減少20%~30%。
記者了解到,根據發達國家經驗,發展有機農業的企業起步時國家應有相應的補貼優惠政策,還要建立起強大的技術支撐體系。
專家認為,我國發展有機農業的障礙與其說是技術上的,不如說是觀念上和體制上的。急功近利、搞運動式的普及有機農業方式,結果肯定適得其反。
貼上有機標簽就是真品嗎?
在調查中,相當多不買有機食品的消費者說:“憑什么貼那么一個綠色標簽價格就那么高,誰知道是不是真的有機食品?”
對有機食品信任度不高,是中國有機食品市場發展最大的障礙。
綠色食品中心的專家說,今后食品不能隨便使用“有機”和“綠色”標簽。對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的認證機構也要經過資質認證。
專家認為,從環境效應上看,人體健康可以影響幾代人甚至人類的繁衍,因此,人類的生存環境不僅是經濟的,更是人文的,社會的。
對理性消費者來說,消費有機食品就不僅僅是愛護自己的身體,也是保護屬于全人類的環境。
相關鏈接:
給你“有機”的理由
一般的化學肥料,大多只提供氮、磷、鉀三種植物最需要的元素。其他養分,植物只能在泥土里吸取,幾年后土地就缺乏養分,使植物的健康生長受限制;而有機肥料能夠供給植物所需要的所有元素,又不像化肥那樣容易溶解流失,用這種方法種的土地,只會越來越肥沃。所以,有機食品營養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