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沼氣科學研究所畜禽糞污能源化利用及污染控制團隊與國外大學合作,開展了畜禽糞污厭氧-好氧組合處理工藝能效評估研究,構建了畜禽糞污處理能效評價方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應用能源(Applied Energy)》。
厭氧-好氧組合處理工藝是常用的畜禽糞污處理技術。該研究在前期研發提出的第二代厭氧-好氧組合處理工藝(圖B)和第三代厭氧-好氧組合處理工藝(圖C)的基礎上,建立了能量平衡模型,基于不確定性分析模型,模擬了3代厭氧-好氧組合處理工藝在多種因素影響下實現能量自給的可能性。研究結果表明,環境溫度是影響處理系統凈產能的主要因素。但是,合理的厭氧消化溫度(如20℃)和有機負荷率(最大值的50%)以及提高濃稀分離捕集有機物的效率,可以降低環境溫度對凈產能的影響。此外,與第一代厭氧-好氧組合處理工藝(圖A)和第二代厭氧-好氧組合工藝相比,第三代厭氧-好氧組合工藝顯示出更高的能量自給可能性和穩定性,即使在冬天或者寒冷地區,其能量自給可能性也逾80%。
該研究進一步證明了第三代厭氧-好氧組合工藝具有顯著優勢,不僅可以解決沼液好氧后處理效果差的問題,而且能顯著改善畜禽廢水冬季厭氧消化(沼氣發酵)效率。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項目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apenergy.2022.119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