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加強兩岸交流 促進科教融合
“第五屆海峽兩岸農業科研與教育研討會”在呼和浩特召開
發布時間:2015-07-30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作者:李志平 王仕龍
7月20-24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和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三方聯合主辦的“第五屆海峽兩岸農業科研與教育研討會”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召開。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李金祥、臺灣大學常務副校長陳良基、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徐源泰、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院長陳樹群、農業部臺灣事務辦公室楊慧軍、中國農科院辦公室主任汪飛杰、草原研究所所長侯向陽出席開幕式。會議由研究生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韓惠鵬主持。
李金祥指出,自2011年起研討會已連續舉辦了4屆,通過這種交流機制,已經有66人次的臺灣專家來大陸交流訪問,有40人次的中國農科院專家到臺灣兩所大學去交流,并在部分領域開展了實質性的合作,對推動兩岸人員往來、深化兩岸科教合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李金祥總結概括了研討會的4個特點:一是范圍廣。研討會交流專業涉及作物科學、植物保護、獸醫學、動物疫病防控、環境保護、生態修復、教育管理等多個學科,參會人員來自多個系、所,參與廣泛。二是層次高。臺灣由兩所大學的院長帶隊,很多系主任、知名教授參會,中國農科院大部分都是所級領導和專家參會,使得會議的交流更有針對性。三是內容實。會議包括了大會主題發言、分組討論、實地考察等多項內容,既有理論與思想的碰撞,又有科技發展的實體展現,將務虛與務實相結合。第四是成果多。通過三方的共同努力,初步達成了26個合作意向,草原所、牧醫所、哈爾濱獸醫所等單位已分別就陸地典型天然生態系統的維持機制、LED燈在家禽飼養管理上的應用、動物疾病口服疫苗合作和動物醫院合作等方面,與臺灣的專家開展了實質性的合作。
李金祥就進一步深化兩岸農業科技合作提出了3點建議:一是將兩岸農業科技與教育交流納入到兩岸農業合作大框架中,實現資源與成果共享,最終為兩岸人民帶來福祉。二是與中國農科院農業科技創新工程緊密結合,吸納臺灣專家到農科院的創新團隊中來,推動交流向深度合作發展。三是促進兩岸學生、尤其是研究生層次的交流,嘗試通過“聯合培養”的方式來實現教育的合作。
本屆研討會以“加強兩岸交流 促進科教融合”為主題,來自三家單位的12位專家從草原管理與生態修復、作物生產與創新、動物生產與疫病防控、研究生教育交流與探討4個方面在會上作了報告,引起了與會專家的極大興趣。會議還圍繞李金祥副院長提出的三點建議展開熱烈討論,并最終約定于今年10月下旬在北京舉行創新工程團隊與臺灣專家對接活動,兩岸學生交流也將逐步開展,將兩岸的交流合作推向深入。
據悉,“海峽兩岸農業科研與教育研討會”舉辦以來,會議不僅在兩岸農業科技創新與教育領域專家間搭建起溝通與交流的橋梁,更有效加深了中國農科院各相關研究所、研究生院與臺灣兩所大學學院間的理解與合作,增進了兩岸專家間的友誼,為深入推動了兩岸農業科技與教育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
來自兩岸的共90余名專家參加了會議。(通訊員 王仕龍)

李金祥總結概括了研討會的4個特點:一是范圍廣。研討會交流專業涉及作物科學、植物保護、獸醫學、動物疫病防控、環境保護、生態修復、教育管理等多個學科,參會人員來自多個系、所,參與廣泛。二是層次高。臺灣由兩所大學的院長帶隊,很多系主任、知名教授參會,中國農科院大部分都是所級領導和專家參會,使得會議的交流更有針對性。三是內容實。會議包括了大會主題發言、分組討論、實地考察等多項內容,既有理論與思想的碰撞,又有科技發展的實體展現,將務虛與務實相結合。第四是成果多。通過三方的共同努力,初步達成了26個合作意向,草原所、牧醫所、哈爾濱獸醫所等單位已分別就陸地典型天然生態系統的維持機制、LED燈在家禽飼養管理上的應用、動物疾病口服疫苗合作和動物醫院合作等方面,與臺灣的專家開展了實質性的合作。

本屆研討會以“加強兩岸交流 促進科教融合”為主題,來自三家單位的12位專家從草原管理與生態修復、作物生產與創新、動物生產與疫病防控、研究生教育交流與探討4個方面在會上作了報告,引起了與會專家的極大興趣。會議還圍繞李金祥副院長提出的三點建議展開熱烈討論,并最終約定于今年10月下旬在北京舉行創新工程團隊與臺灣專家對接活動,兩岸學生交流也將逐步開展,將兩岸的交流合作推向深入。
據悉,“海峽兩岸農業科研與教育研討會”舉辦以來,會議不僅在兩岸農業科技創新與教育領域專家間搭建起溝通與交流的橋梁,更有效加深了中國農科院各相關研究所、研究生院與臺灣兩所大學學院間的理解與合作,增進了兩岸專家間的友誼,為深入推動了兩岸農業科技與教育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
來自兩岸的共90余名專家參加了會議。(通訊員 王仕龍)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