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12日,農業風險與食物安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來自美國、英國、荷蘭、西班牙、澳大利亞、埃及、日本、印度、韓國、菲律賓等14個國家,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以及國內有關農業風險與食物安全方面的專家、政府官員共160余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本次會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發起,并與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和英國國際發展部(DFID)共同主辦,中國農業部智能化農業預警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北京辦事處和英國國際發展部DelPHE項目中國辦公室承辦。
本次大會以農業風險和食物安全為主題,旨在分享國內外在農業風險和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最新成果,應對全球天氣變化、國際市場價格劇烈波動帶來的不利影響。大會就如何轉移和規避農業風險、加強食物安全管理、保障食物數量和質量安全,分享了國際社會在食物安全和農業風險管理的成功經驗,交流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創新食物安全和農業風險管理的思路,提出了很多帶有前沿性與創造性建議,加強了農業風險管理及食物安全研究領域的國際交流,展示了國內外該領域最新研究成果,推動了該研究領域的國際合作和科技創新,將對我國食物安全和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水平的提高并為國家提供更好的決策咨詢服務,對持續保障我國及世界農產品及糧食的有效供給,大力促進我國農民收入的穩步提高產生積極的意義。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翟虎渠出席開幕式并講話,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農業部原常務副部長萬寶瑞,農業部市場與信息司張興旺副司長,農業部國際合作司處長劉忠蔚,以及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亞洲事務主任Ashok Gulati、英國DFID北京辦事處Halima Begum女士等出席開幕式并講話,世界銀行、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等有關國際機構代表也出席了開幕式。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長樊勝根出席會議并發表演講。開幕式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唐華俊主持。
翟虎渠在講話中高度概括了中國農業科技對保障農業與食物安全所取得的成就與經驗,他指出,農業科技的創新與進步有力地保障了我國農業的穩定生產和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動植物遺傳資源和育種技術的突破使我國農業新品種、新組合不斷涌現,農業增產成效明顯;種養技術的改進與推廣促進了發展方式的轉變,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重大動植物疫病害預防手段和控制技術不斷加強,有效控制了疫病害的發生,穩定了農業生產。根據研究,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5%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但是由于農業既是基礎性產業又是脆弱產業,既要承擔自然風險也要承擔市場風險,隨著國際化、市場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進,我國農業與食物安全面臨著新的形勢與挑戰,生產風險加大,市場波動加劇。翟虎渠強調,有效防御和規避農業風險、保障農業與食物安全,是政府部門管理決策的重點,也是農業科技研究的熱點與重點,要用科技創新來增強抗風險能力,加強共性技術與關鍵技術攻關,實施科技創新人才戰略,適應新時期農業與食物安全發展方式轉變的需要,為農業與食物安全撐起安全防護傘,促進農業與食物安全科技的可持續發展。
會上,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經合組織(OECD)、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以及我國有關科研教學單位的高級咨詢專家、高級經濟學家和知名專家作了大會報告。會議針對食物安全分析、食物安全風險預警、農業風險管理、農業保險制度4塊內容安排了12場專題報告。據悉,這次會議共收到國內外學術論文及摘要170多篇,收錄78篇,有48人次在分會場發言,墻報展示論文摘要16篇。
分享到
農業風險與食物安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發布時間:2010-06-13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