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飼料、食品和工業原料,其總產量居作物之首。我國玉米的種植面積和總產均已躍居第二位,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健康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培育玉米新品種、提高玉米生產水平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作物種質資源是作物高產、優質、多抗、高效作物新品種選育和發展生物技術產業的物質基礎,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與生物資產。在科技部、農業部等主管部門的支持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通過全國性的科研大協作,我國已收集、編目、入庫保存玉米種質資源1.8萬余份。包括在我國不同類型生態區豐富的地方種質資源,國外引種資源和優異的創新自交系、群體,這些種質資源以其種類多、數量大及其豐富性和獨特性在國際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國育種中長期發展不可缺少的材料基礎。與此同時,至今對50%以上的庫存玉米資源進行了農藝性、抗病蟲、抗逆、品質性狀方面的鑒定,對骨干玉米種質資源進行了深入的評價與研究,編輯出版了《全國玉米種質資源目錄》、《優異玉米種質資源目錄》等書籍。然而,如何提高玉米種質資源利用效率和時效,實現種質資源的充分共享和高效利用,使種質資源工作更好地為玉米育種與生產服務,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日前,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玉米優異種質資源展示交流會。旨在通過田間展示推動玉米種質資源的交流與高效利用,在以往主要基于資源目錄服務的基礎上,提高玉米種質資源服務水平,逐漸搭建我國玉米種質資源完善的服務平臺。來自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的130多位科研與教學及企業的玉米育種與基礎研究工作者參加了會議,會議得到了農業部、科技部和農科院領導及各位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會議分開幕式、現場展示與供需討論交流三部分,劉旭副院長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致辭,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李恩普處長、李文星副處長,科技教育司程金根處長,科技發展中心翟勇處長以及科技部生物技術中心王德平處長,玉米遺傳育種學家榮廷昭院士,作物種質資源學家董玉琛院士分別到會作了重要講話,王天宇博士、黎裕博士匯報了玉米種質資源方面取得的進展。之后,與會專家乘車前往我所昌平試驗基地,實地觀摩了1000份玉米優異資源(其中750份為多年來全國科研人員鑒定評選出來的,250份近年來通過各種手段創新出來的)和5個種質資源創新群體,接著對如何共建玉米種質資源的共享平臺,特別就種質資源征集機制、有償使用機制、誠信機制和長期投入機制及知識產權保護等相關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代表們根據田間考察結合自己的育種目標,篩選與登記了各自需求的優異種質材料名單。
與會領導和專家對這次現場交流會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一致認為,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是育種成功的關鍵,我國的玉米種質資源工作者和育種工作者緊密聯合對推動與擴大我國已有種質資源利用效率與范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應成立類似協作組的松散機構,大家都提供材料來進行交流,并且建立一種約束性機制,在尊重知識產權的基礎上,實現互惠互利,從而全面提高種質資源利用效率。與會專家同時還商討了下一步的種質創新和供種目標,并建議:(1)作物種質資源展示應給予穩定的經費支持,從而建立一個長期機制;(2)展示的材料中應更多地包括創新材料、國外引進材料和地方特色品種及特用玉米材料;(3)每份材料均應注明來源,尤其是系譜、親緣關系和雜種優勢群情況;(4)應分生態區、分熟期進行展示,讓材料在不同生態區有更充分的表現;(5)材料的特性標示可深入到基因標示層次等。
作物種質資源具有基礎性、公益性、長期性和穩定性的特點,如何開發和有效利用作物種質資源,為育種提供豐富的材料,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本次玉米種質資源現場交流展示會取得的成功經驗值得其他作物借鑒。
全國玉米種質資源展示交流會開幕式
會議得到了農業部、科技部和農科院領導及相關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
與會代表深入田間,對精心種植的1000份玉米優異資源進行觀摩和評價
代表們篩選與登記各自需求的優異種質材料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