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召開“小麥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觀摩及產業發展座談會”。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調研員厲建萌、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王漢中出席會議。
項目負責人孫果忠研究員全面匯報了項目研究進展。針對華北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環境承載壓力不斷增大,小麥生產地下水、化肥、農藥等資源過度消耗的突出問題,通過強化集成優質高產節水品種、規范化播種、全程機械化生產、麥田減蒸降耗節水、墑情監測智能化與灌溉預報網絡化、測土配方施肥與新型肥料、病蟲草害綜合防控、小麥籽粒高效高值化加工8項先進技術,實現了面向新型農業生產組織的小麥控水節肥降成本、優質專用增效益的生產模式。從藁城示范現場情況來看,示范地較常規種植模式畝節水30-50方、節肥8-10公斤,增產增效超過當地一般麥田10%-20%。
王漢中在總結講話中指出,開展小麥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工作意義重大,是保障國家口糧安全和農民增收的戰略需要,是推進華北地區小麥節水、控水生產方式變革的現實需求。工作開展近4年來成效顯著。一是總體目標先進,以全產業鏈、綠色、高產、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二是集成了4類8項技術,控水節肥效果明顯。三是建立了集成示范的“6化”模式,即定位市場化,布局區域化,生產規模化,技術現代化、集成化,服務專業化和產品品牌化。四是形成了協同攻關網絡,建立了“政、產、學、研、企”相結合的技術研發和推廣平臺。同時他也強調,小麥產業面臨的挑戰依然存在,如水資源短缺的形勢依然嚴峻、產業效益不穩、生產關鍵技術環節還有待進一步突破。
針對下一步工作,王漢中要求,要更加重視節水綠色發展,突破抗旱品種和節水技術;要更加重視優質、高效發展,通過品牌經營,促進農民增收;要更加重視可持續發展,針對特定區域發展合理輪作模式;要更加重視關鍵技術的原始創新;要更加重視新型模式創新。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院成果轉化局副局長王述民,作科所副所長李新海、劉錄祥,河北省種子管理總站站長張志剛,石家莊市農科院原院長郭進考,以及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綠色增產增效模式協同創新行動的有關專家,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有關崗位科學家和綜合試驗站站長,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有關農業主管部門、科研單位的負責人,相關企業、種植大戶等代表100余人參加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