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龜是世界最危險的入侵物種之一
在街頭常見的巴西龜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世界最危險的100個入侵物種之一,巴西龜具有對餌料的強占有率,在生存空間中占據優勢,一旦放生到野外,會大量捕食小型魚、貝及蛙類的卵及蝌蚪,掠奪其他生物的生存資源,使同類物種的生存受到毀滅性打擊。目前我國還沒有相應的法律規定不準養殖、銷售巴西龜,專家建議市民不要將其放生到野外或內陸湖河。
9月19日,“亞太經合組織外來入侵生物防治國際研討會”上,農業部總經濟師朱秀巖表述的一組數據成了當日的重要新聞,目前已有400多種外來物種“全面”入侵我國,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有威脅的外來生物中,入侵我國的物種有50余種,僅其中11種主要外來生物每年給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570億元!
生物恐怖分子就在你我身邊
外來生物入侵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和公眾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的熱點問題,它越來越多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據農業部總經濟師朱秀巖介紹,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擴大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外來生物入侵日益加劇,造成原有生物群落的衰退,破壞生物多樣性,導致農、林、牧、漁業損失嚴重,威脅全球的生態安全、經濟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
據與會專家介紹,相貌丑陋的非洲大蝸牛上個世紀30年代在福建廈門被發現,當時主要是作為人類的食物、寵物以及動物的飼料等用途,后逃逸為野生。其卵體和幼體隨觀賞植物、木材等迅速傳播,可咬斷各種農作物的幼芽、嫩枝、嫩葉、樹莖表皮,可謂“所向披靡”。專家介紹,非洲大蝸牛繁殖力強,一次產卵數達100-400枚,而且生長速度快,5個月即可交配產卵,可活5-7年。為了鏟除這種對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的“害蟲”,幾乎什么辦法都用上了,可是它依然不時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
在外來物種位居全國前列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牛蛙―――已經遍布全境。這種1959年被引進的“盤中美味”,在我國由于天敵較少,它以旺盛的生命力排擠了眾多土生土長的兩棲類動物,使之面臨減少和絕滅的危險,同時一些昆蟲種群也受到威脅。
在京郊的公路兩邊,時常可以看到生意紅火的魚塘,淡水白鯧、羅非魚成了游客熱衷的特色佳肴。一位水產研究專家對此十分擔憂。原來淡水白鯧、羅非魚同樣是“不祥之物”。早在2002年,羅非魚、淡水白鯧、野生大口鲇就被中國社科院專家確定為外來入侵物種,可沒料到,現在還在大量養殖。羅非魚食性雜、競爭力強,如果經過一段潛伏期,會對當地原有野生魚類多樣性造成影響。和食人鯧屬同一科類的淡水白鯧是一種喜歡吃“葷”的食肉性動物。如果是在野生環境下形成規模群體,同樣將對土著種類產生較大影響。專家說,之所以現在它們還沒有大開殺戒,是因為這些魚目前僅限于魚塘里人工養殖,暫時還沒有多少被丟棄在野外的水域。
我國已成受害最嚴重國家之一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張鳳桐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國已成為外來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近10年來,新入侵我國的外來生物至少有20余種,平均每年新增約2種,外來生物入侵呈現出傳入數量增多、頻率加快、蔓延范圍擴大、發生危害加劇、經濟損失加重的趨勢。根據中國生態學會理事長李文華院士表述的一組數據,“我國每年因為外來物種造成的損失達到1198億元,占到我們國內生產總值的1.36%”。
專家提醒,對外貿易與旅游的開放發展正在為外來物種入侵創造條件。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萬方浩認為:“貿易、運輸、旅游等活動是導致外來入侵物種傳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外來入侵物種亟待引起足夠的重視和妥善處理。”“目前入侵我國的400多種包括植物、昆蟲以及其他動物等外來入侵物種中,北京外來入侵植物約有91種,分屬于25科,70%為雜草。這些外來入侵植物中,由國外入侵的就有66種。”萬教授說。
專家介紹,并不是每個非本地的生物都可以稱之為外來入侵物種。生物入侵指的是生物由原來的生存地經過自然的或者人為的途徑侵入到另一個新環境,并對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人類健康造成經濟損失或者生態災難的過程。“對于特定的生態系統與棲息環境來說,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做外來生物,但是外來生物與外來入侵物種并不是一個概念”。萬教授解釋說,只有對生態系統、棲息環境、物種、人類健康等帶來威脅的外來種才是外來入侵種。
近年來,入侵我國的外來有害生物不僅種類多,而且蔓延速度很快,危害面積廣,危險性也在不斷地增加。中國生態學會理事長李文華院士介紹說,如不對外來物種給予適量的監督和控制,會造成大問題,外來侵入物種會破壞我國的生態環境。“比如紫莖澤蘭,它們每年以幾公里速度向北推進,牛羊吃了后,嘴巴都會爛掉。
抵御外來物種入侵 我國缺少相關管理手段
此前國家環保總局曾表示,我國將采取措施遏制外來物種入侵,引進外來物種也必須要通過環境影響評價,保證生態安全。而在專家看來,目前國家相關部門對外來生物的引進、鑒別及管理上存在諸多漏洞,相關技術手段和法律法規還處于空白狀態。
以一種產自昆明的金黃色小花為例。這種叫“黃鶯”的花今年夏初曾被認定為“加拿大一枝黃花”而在全國遭封殺。“加拿大一枝黃花”于1935年作為觀賞植物引進我國,是一種“黃花開處百花殺”的植物殺手,危害非同尋常。但后來3個小學生在實驗中發現,昆明的黃鶯花與“加拿大一枝黃花”雖屬同類,但由于傳入我國時間較久,已形成變種,有的已不具有破壞性。77歲的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陳介還以個人名義證明了孩子們的實驗結果是正確的。這讓當初下令封殺黃鶯的農業部門飽受指責。究竟黃鶯花該養該殺?有關部門希望對這一花卉品種進行鑒定,但由于資金短缺,遲遲不能實現,至今也無定論。
對我們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外來入侵生物的有效控制與農業豐產休戚相關。農業部總經濟師朱秀巖表示,我國高度重視外來入侵生物防治工作,積極采取措施,認真做好外來入侵生物的管理和防治工作。目前,在國務院的統一指揮下,農業部成立了外來物種管理辦公室,會同有關部委,建立了分工負責、密切配合的工作機制,按照“廣泛發動、除防并舉、突出重點、綜合防治”的方針,組織各地開展了以紫莖澤蘭、豚草、紅火蟻、水花生等外來入侵生物為重點的集中滅除,通過發動群眾,群防群治,取得了明顯成效。
國內最早開展入侵生物研究的中科院動物研究所謝焱博士說,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新物種的風險性評估其實在國內根本就沒有真正開展過。實際上還有很多物種已對我國環境造成危害,卻沒有相應的法律條款禁止其引進。
國家林業局科技發展中心一工作人員透露,在物種的出口和引進審批中,國家林業局只能根據現在已有的相關目錄進行核查,如果物種不在目錄之列,一般就應當批準。“實踐中林業局有時也會組織專家評估一些物種,但缺少法律支持。”(人民日報9月21日電 記者 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