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家畜營養與調控科技創新團隊利用16s rDNA測序技術對豬腸道菌群的空間分布情況進行了研究,不僅揭示了腸黏膜與腸腔、不同腸段微生物種屬水平及功能組成的異質性,更進一步揭示了腸道中膽汁酸組成、各個生態位上“微生物間的互作關系”與腸道菌群組成的關系。該成果可為靶向性的調控腸道菌群改善腸道健康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研究成果已發表于《微生物學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腸道微生物不僅在調節豬自身健康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直接影響著豬的生產效率。微生物寄居的“生態位”被認為在塑造腸道微生物群體方面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該研究結果表明,豬腸道菌群空間分布的異質性以及共生模式與其所在“生態位”的微環境緊密相關。核心微生物之間的互作對宿主腸道代謝和免疫發揮著重要作用,除了底物(營養物質)的供給、氧氣濃度、pH以外,膽汁酸組成以及微生物之間的互作關系等因素共同形成了腸道空間分布中各不相同的“生態位”,以支持腸道中不同微生物群體的生長。(通訊員 高冰清)
原文鏈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icb.2018.00048/f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