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主辦的第一屆亞太植物誘變育種協作網研討會在湖北荊州召開。長江大學校長馮征、荊州市副市長孫玉秋、作科所副所長劉錄祥等出席開幕式。劉錄祥作為中國國家代表作大會報告。
會議期間,各國家代表和觀察員圍繞協作網建設、植物誘變育種新技術新方法、植物誘發突變與現代生物技術、國家與區域誘變育種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等主題進行了廣泛交流,展示了本國/區域植物誘變育種最新研究進展和成功范例。在全世界利用誘變技術育成的3246個植物突變新品種中,亞太區域貢獻了2000余個,占比超過60%,其中又以中國育成的突變品種數量最多。大量優異的作物突變品種,例如越南水稻品種Khang Dan、泰國水稻品種RD6和RD15、印度花生品種TG26、印尼高粱品種Pahat、巴基斯坦棉花品種 NIAB-Karishma和綠豆品種NM-2016、馬來西亞香蕉品種Novaria、中國小麥品種魯原502等的培育和大面積推廣應用,為成員國和本地區糧食安全及農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與會專家就加強亞太植物誘變育種協作網框架下的植物突變種質資源交換、突變技術平臺共享、突變新基因挖掘與利用、青年專業人才培養、聯合項目申報和亞太植物誘變育種協作網運行機制等進行了廣泛討論,形成了《荊州倡議》。
會議確認中國、印度尼西亞、印度3個國家為亞太植物誘變育種協作網常設指導委員會成員國,中國為首任主席國,劉錄祥擔任第一任主席,任期2年。
研討會的成功舉辦,必將進一步推動誘發突變技術在糧食和農業領域的技術交流與合作,促進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
研討會由聯合國糧農組織與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技術應用聯合司提供技術指導,作科所主辦、長江大學承辦,中國原子能農學會、國家農作物航天誘變技術改良中心和“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主要農作物誘變育種項目協辦。來自孟加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蒙古、緬甸、巴基斯坦、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越南等13個成員國代表,澳大利亞、古巴、塞內加爾等3個國家觀察員代表,聯合國糧農組織與國際原子能機構聯合司植物遺傳育種科官員和國際半干旱熱帶作物研究所專家,以及國內從事植物誘變育種的專家學者等120余人參加會議。(通訊員 衛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