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2期農科講壇將于4月15日(星期五)下午2:00在國家農業圖書館報告廳舉行。本期農科講壇特邀中國農業科學院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靜開講“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及檢測技術發展”。敬請關注。
王靜,女,1963年10月生,中國農科院質標所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農業化學污染物殘留檢測與行為研究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農科院農產品質量安全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兼任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組專家、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委員、國家農藥殘留標準審評委員會委員、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飼料評審委員會委員、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快速檢測技術及儀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2013年,在國家自然基金委的支持下,作為大會主席主辦了中德食品安全挑戰和前景研討會。
多年來,王靜主要從事食品安全與檢測技術、生物活性物質提取與開發方面的科學研究及教學工作,在污染物殘留快速檢測技術、快速樣品前處理技術、未知物篩查技術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等方面有一定學術積累。王靜近年來主持和參加了50余項科研項目,其中包括主持“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948”項目、農業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等;獲得獎勵13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1項,實現專利技術轉讓6項;出版著作10部,包括主編副主編著作《食品安全學》、《儀器分析》、《功能性食品活性成分測定》、《食品安全知識100問》等6部;發表論文200余篇,SCI收錄60余篇;已培養食品安全與檢測技術研究方向博士后、博士碩士研究生60余名。兩次獲得中國農科院巾幗建功標兵稱號,所帶領的團隊于2014年獲得中國農科院巾幗文明崗稱號。

捍衛食品安全的鏗鏘玫瑰
初見照片,王靜與學生圍坐在綠油油的草地上,干練的卷發襯著她美麗的面龐,只看照片就仿佛聽到了感性、溫柔的爽朗甜笑。真正采訪時,王靜的表達鏗鏘有力,時緩時急又冷靜穩重,處處彰顯著她事業上的自信,性格上的堅強,盡顯當代女性尤其是一位女科學家的自由、獨立之信仰。
有人說,這世界上每個女人都是一朵花,那么,王靜該是那一朵血色的鏗鏘玫瑰,美麗、感性、溫柔又堅強、獨立、自信。
正如歌詞所唱,“風雨彩虹,鏗鏘玫瑰”,王靜既經歷了科研之路的風雨,又見證了懂得知足常樂的彩虹,她就是一位捍衛食品安全的守護人。
王靜,女,1963年10月生,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化學污染物殘留檢測與行為研究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兼任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組專家、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委員、國家農藥殘留標準審評委員會委員、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飼料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快速檢測技術及儀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
多年來,主要從事食品安全與檢測技術、生物活性物質提取與開發方面的科學研究及教學工作,在污染物殘留快速檢測技術、快速樣品前處理技術、未知物篩查技術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等方面有一定學術積累。近年來主持和參加了50余項科研項目,其中包括主持“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948”項目、農業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等;獲得獎勵13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3項,實現專利技術轉讓6項;出版著作10余部,包括主編副主編著作《食品安全學》、《儀器分析》、《功能性食品活性成分測定》、《食品安全知識100問》等6部;發表論文200余篇,SCI收錄60余篇;已培養食品安全與檢測技術研究方向博士后、博士碩士研究生60余名。兩次獲得中國農業科學院巾幗建功標兵稱號,所帶領的團隊于2014年獲得中國農業科學院巾幗文明崗稱號。
“一開始沒有自己的實驗室,沒有助理和學生,只能先借助兼職哈工大招學生,然后帶著學生在各個實驗室里打游擊,”王靜自述道,“那個時候最難受的是沒有任何自己的項目可以做,除了院里的引進經費,其他的科研經費一分錢都沒法爭取到。”回憶雖然酸澀,但是王靜說,“這個過程中雖然艱苦,卻讓我在科研的道路上遇到很多貴人。”由于連續幾年科研進展的停滯和工作環境變化的不適應,王靜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曾有過重回大學校園的想法。當時的質標所葉志華所長給與了很大的支持,并鼓勵她“哪里都不能去,一定要堅持”。王靜覺得一路走來所遇貴人佼佼,對她激勵良多,所以,到現在還保留著某種“貴人情結”:遇到貴人,學習貴人,成為別人的貴人。
如今,王靜所帶領的“農業化學污染物殘留檢測及行為研究”創新團隊是以中青年骨干為主體、包括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在內的30多人組成的科研隊伍,涵蓋了分析化學、食品科學、環境科學、農藥學、獸醫學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學科。團隊榮獲了2013-2014年度中國農業科學院“巾幗文明崗”稱號,連續7年被評為研究所文明處室。
談到為何會取得如此顯著的進步,王靜謙虛道,“誠實說,我德行修為不夠,學術能力不足,但是,最突出、最自豪、最驕傲的就是我的團隊。團隊的每個人都處于一種非常積極的狀態。”
王靜表示,團隊的氛圍很重要,關鍵是要分工明確,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其次,在分工過程中,不看眼前利益,要看長遠。“在利益分配上團隊成員從不計較,有緊急事務時不會有人拖延,在工作過程中大家能夠心齊協力,勁往一處使,都往一個目標上努力,大家在一起工作很愉快。”在去年年底團隊申報國家獎時,經專家評審申報類別由進步獎改為發明獎,由于名額的限制,不得不做出淘汰,“在名次上大家表現得都很謙讓,甚至有人主動提出將自己的名次排在最后。我真的很欣慰,他們一直讓我感動著”。
平時,團隊每周二晚做一次學術報告會,一方面匯報科研進展,另一方面分享國際前沿。因為這類頻繁的交流活動,學生畢業后演講的能力都很強。目前團隊7位在研人員,有6人在各種大會上作過報告。“現在有邀請我做學術報告的,我都極力推薦年輕人,老是自己露臉不給年輕人機會不合適。”王靜笑言。
每年團隊進新人,王靜都會告訴他們先學做人,再學做事。王靜很看重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這幾年,質標所成績第一名的學生幾乎都申請了王靜的實驗室。“許多學生是沖著我們團隊來的。有學生說,自知分數不夠,只要能來團隊就行。但你來了,我不管你基礎如何,三年后出去都要帶著我們團隊的烙印:積極進取、團結協作、甘于奉獻。”
作為快速檢測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靜的團隊舉辦了第一屆全國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研討會,“把國內做這方面的專家全都聚集來了,反響非常好。今年籌劃第二屆,爭取做出我們團隊的品牌。”此外,2013年,在國家自然基金委支持下,團隊還成功舉辦了中德食品安全挑戰論壇。僅申請論壇資格就用了2-3年時間,是院里拿到這類資格的第2個團隊。“我們的團結協作是一次次取得成功的保障。”
雖然團隊建設已經相對完整,下一步,王靜正在醞釀引進青年英才,提升團隊更上新的起點。
面對專家,想必大家都想咨詢我們的食品是否安全。王靜回應“食品安全不存在絕對的“零風險”,比如白糖,可吃,但是不可多吃。任何食品超過適度范圍都可能存在危害。”
王靜認為,我國處于經濟社會戰略轉型的發展時期,我們要用幾十年的時間趕上發達國家近百年的發展水平,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是正常的。客觀地說,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提高到了76歲,甚至女性的壽命更高。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我國的食品安全水平提高了,取得了進步。
“以前食品安全問題少,并不代表不存在,只是因為科學技術和生活水平未達到一定程度,政府和百姓關心的是溫飽問題,不會過度關注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媒體更不會大肆報道宣傳。”王靜表示,“現在,科技和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由吃飽到吃的好、吃的安全快速轉變,信息公開化,不隱藏、不隱瞞,發現一起嚴肅處理一起,絕不姑息。”事實上,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也經歷了由亂到治,從安全事件頻發到基本得到遏制的過程。即使美國現在是“治”,也會經常出事兒。2011年,世界上發生的十大食品安全事件中包括美國146人因為吃了被污染單增李斯特菌的香瓜導致中毒,30人死亡;德國4000多人食用被污染的芽菜,47人死亡;日本的牛肝中檢出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印度143人死于甲醇中毒事件;臺灣塑化劑事件等,如果按照我們國家的分類,這些都屬于特別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實際上,食品安全是全世界面臨的共同難題。王靜指出,中國歷年來也頻頻發生了數起食品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奶粉、蘇丹紅鴨蛋、瘦肉精豬肉事件等,這些比較典型的事件大部分是經營者為牟取暴利不擇手段非法添加、違規添加、超范圍添加而起,與經營者誠信缺失有關。
“目前,我國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十幾年來例行監測合格率穩步提升。2001年,蔬菜中農藥監測合格率只有60﹪多,現在連續幾年都保持在96﹪以上,畜禽產品、水產品的合格率都已分別達到了98%、99﹪以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一是我國人口眾多,是食品的生產和消費大國,處于高速發展階段,食品產業基礎較為薄弱,企業生產門檻低、分布散、規模小;二是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夠,行業誠信道德體系建設滯后;三是相對于食品產業的高速發展和食品消費結構的快速轉變,食品安全保障體系未能及時跟上;四是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成本不高,懲戒威懾力度不夠。這一問題,在2015年10月1日新修訂實施的《食品安全法》得到了改進,《農產品安全法》也已啟動修訂程序。
王靜認為,引起大眾恐慌還有媒體的推波助瀾。“比如央視記者爆出的草莓乙草胺殘留問題,事實證明這是一起食品安全烏龍事件,是不良媒體人的肆意炒作。但這一事件更加重了大眾對食品安全的憂慮,也使草莓經營者大受打擊,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王靜提醒,類似的不實報道還有很多。比如微信朋友圈中會有很多人轉發最毒食品排名,都不是可信的。
在談到如何具體解決食品污染問題時,王靜介紹,引起食品污染的因素主要包括農獸藥、生物毒素、致病微生物、重金屬、環境污染物、違禁添加物等。國人比較關注農獸藥問題,其濫用是當前食品安全源頭污染的主要來源,如果按照標準規范生產,就不會引起大問題,實際上生物毒素、重金屬是食品安全的長遠隱患,解決這類污染是更艱巨的任務,非法添加、摻雜使假等違法行為也是食品安全的主要問題,環境污染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應引起關注和重視。相比于發達國家較高比例的致病微生物污染,我國的化學性污染相對更突出。要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要從幾方面入手:健全保障體系、產業升級、源頭治理、風險管控、社會共治。
對于目前市場上炒得很熱、賣價較高的有機食品、綠色食品是否真的可信,王靜解釋,無公害、綠色、有機是食品的三個級別:無公害是農產品準入的最低門檻,生產過程中允許使用化學投入品;有機食品則不允許使用任何化學物質,對水、大氣、土壤等環境要求高,價格也較高。
隨著一抹爽朗的笑,我們結束了采訪。聽君一席話,我們感受到了食品檢測技術研究人員的責任,也希望我們都能做到不輕信謠言、不傳播謠言,相信我們的食品安全檢測體系,也相信這一群為了國家的食品安全奉獻青春、揮灑汗水的科學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