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組織專家赴廊坊、順義、昌平試驗基地,開展2016年度秋季作物田間考察活動。作科所黨委書記孫好勤、副所長范靜帶隊現場考察了玉米、大豆等秋季作物的創新種質、新品系、新品種、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等試驗情況。

在廊坊試驗基地,考察組重點考察了玉米小雙行增密、推茬清壟播種等綠色高產增效栽培技術。小雙行錯位密植栽培新技術,可以有效地提高群體容量約500株,產量提高10%左右,該新型種植方式與自行研發的配套機械結合形成玉米推茬清壟播種一體化技術體系,可同時實現推茬、清壟、深施肥、小雙行密植精播效果,實現了農機與農藝的結合,有效地解決了夏玉米播種時前茬小麥秸稈量大,播種困難,出苗不整齊等問題,目前該技術體系已在北京通州,吉林長春、天津等地進行推廣應用,增產效果顯著。
在順義、昌平基地,考察組重點考察了作科所作物育種材料及新品種選育試驗進展。玉米新品種展示試驗共展示了近年來各單位育成的新品種、新品系75個,其中春播普通玉米45個,夏播普通玉米25個,特用玉米5個。“中單105”、“中單108”、“中單813”等新品系進入省級品種區域試驗的生產試驗,在產量、品質、抗性等方面均有良好表現,潛力大,有望明年通過品種審定。大豆EMS突變體庫表型變異類型豐富,長勢良好。新選育的中黃314、中作J11010等食用大豆新品系蛋白質含量45%,表現高產穩產、抗病性好,正在參加省級以上區域試驗或生產試驗。國家審定谷子新品種“中谷1”“中谷2”,田間表現突出,抗倒伏,適應性廣,穩產性好,米質均達“國家一級優質米”標準。中綠3號、中綠4號、中綠5號等系列新品種集高產、高抗豆象或抗葉斑病、廣適性于一體,解決了我國綠豆品種產量低、抗豆象和抗葉斑病差、適應范圍狹窄、機收困難等問題,已在全國29個省份種植推廣。
在水稻產量性狀功能基因解析實驗田,考察組觀摩了用大穗、矮化、少蘗等突變材料組配的遺傳群體40余個,相關基因已經或正在被定位。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實現農業轉方式、調結構關鍵在于農業科技創新,核心在于作物科技重大成果的產出與推廣應用。通過此次考察活動,進一步促進了作科所各創新團隊及小組間的科技交流,同時,梳理出一批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生產應用前景的創新成果,將有力推動作科所科技創新工程及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比例改革試點工作的順利實施。
作科所各部門、中心(室)負責人等40余人參加考察。
在順義、昌平基地,考察組重點考察了作科所作物育種材料及新品種選育試驗進展。玉米新品種展示試驗共展示了近年來各單位育成的新品種、新品系75個,其中春播普通玉米45個,夏播普通玉米25個,特用玉米5個。“中單105”、“中單108”、“中單813”等新品系進入省級品種區域試驗的生產試驗,在產量、品質、抗性等方面均有良好表現,潛力大,有望明年通過品種審定。大豆EMS突變體庫表型變異類型豐富,長勢良好。新選育的中黃314、中作J11010等食用大豆新品系蛋白質含量45%,表現高產穩產、抗病性好,正在參加省級以上區域試驗或生產試驗。國家審定谷子新品種“中谷1”“中谷2”,田間表現突出,抗倒伏,適應性廣,穩產性好,米質均達“國家一級優質米”標準。中綠3號、中綠4號、中綠5號等系列新品種集高產、高抗豆象或抗葉斑病、廣適性于一體,解決了我國綠豆品種產量低、抗豆象和抗葉斑病差、適應范圍狹窄、機收困難等問題,已在全國29個省份種植推廣。
在水稻產量性狀功能基因解析實驗田,考察組觀摩了用大穗、矮化、少蘗等突變材料組配的遺傳群體40余個,相關基因已經或正在被定位。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實現農業轉方式、調結構關鍵在于農業科技創新,核心在于作物科技重大成果的產出與推廣應用。通過此次考察活動,進一步促進了作科所各創新團隊及小組間的科技交流,同時,梳理出一批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生產應用前景的創新成果,將有力推動作科所科技創新工程及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比例改革試點工作的順利實施。
作科所各部門、中心(室)負責人等40余人參加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