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第28期“農科講壇”(中國農業科技報告會)在國家農業圖書館報告廳舉行。本次“農科講壇”邀請植物保護研究所國家優青獲得者、經濟作物蟲害監測與控制團隊首席科學家陸宴輝研究員講述“棉花害蟲治理研究的繼承與開拓”;蔬菜花卉研究所國家優青獲得者、蔬菜功能基因組學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張忠華研究員講述“大數據時代蔬菜科研工作者的成長經歷和思考”。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紀檢組組長李杰人出席報告會。報告會由院科技局局長梅旭榮主持。
陸宴輝在報告中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經歷。陸宴輝2005年考入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畢業后留所工作,已經在棉花害蟲課題組度過了整整12個年頭,角色從學生和助手轉變到骨干和首席,研究地域從黃河流域棉區轉戰到西北內陸棉區,工作中心始終圍繞著棉花害蟲治理研究。經過多年努力,課題組在Bt棉花害蟲種群地位演替機制、新疆棉花害蟲災變機制與防控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和進展,也獲得了一系列嘉獎和榮譽。陸宴輝說,作為科技創新工程的青年首席,今后要在提升新疆植保隊伍建設、完善技術平臺、健全學科體系、提高科技水平上下功夫,爭取帶出一批更加卓越的植保科技人才。陸宴輝由衷地表示,在自己的科研道路上,齊兆生先生、郭予元院士、吳孔明院士等老師一直是他指路的明燈,是先生們的諄諄教導成就了他今天的工作業績。陸宴輝希望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光榮傳統,不斷學習、持之以恒,胸懷責任和擔當,爭取為農業科研國家隊爭得更多榮譽,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張忠華以蔬菜功能基因挖掘為背景,介紹了自己和團隊在黃瓜的遺傳、物理及整合圖譜構建,起源、馴化、分化的基因組研究,以及重要功能基因研究方面取得的長足進展。結合多年科研經歷,他認為,青年人成才有3個關鍵因素。一是找準定位。要全身心地熱愛并投入到自己所從事的領域,選擇一個明確的方向,制定可行的短期和長期目標,踏踏實實地走下去。二是實現自我管理。青年科技工作者要不斷提升主觀能動性,提高時間管理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建設能力;不計較一時的得失,在困難和挫折中磨煉自己。三是開拓創新思路。不僅要緊跟新技術的發展趨勢,更要多付出、少索取,善于發現和創造機會,化繁為簡,充分利用現有數據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同時要學會與他人合作,取長補短,多向他人學習。
報告結束后,兩位青年科學家圍繞科技創新工程、現行科技評價體系、創新創業等問題與現場科研人員、學生代表進行了互動交流。
院機關負責同志、院屬京區各單位領導、青年職工代表、研究生院學生代表等500余人參加了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