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了解,我國是一個多種災害類型頻繁發生的國家,特別是農業干旱、洪澇、低溫、干熱風等突發性重大自然災害嚴重威脅著我國的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一般災年,全國農作物受災面積就達4666.7萬公頃,約占總播種面積的1/3,因災損失糧食500多億公斤。該研究項目針對危害我國農林業生產的農業旱災、洪澇(澇害、濕害)、低溫災害(凍害、霜凍、寒露風)、干熱風等,以“工程防災、生物抗災、結構避災、技術減災、制度救災”為總體思路,研究農業災害監測新技術,研發基于農田尺度的地面監測技術與設備,實現農業災害的自動化、強時效和高精度監測,初步建立我國農業災害監測技術支撐體系;充分挖掘生物抗耐災害的潛力,通過研究農藝、工程、物理與化學相結合的防災減災新技術,實現農業重大自然災害防、抗、避、減技術和措施的一體化,形成我國農業防災減災技術體系。
李茂松在會上表示,項目下一階段工作將在進一步凝練科學目標的基礎上,圍繞小麥、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一個災種一個災種、一個區域一個區域、一個季節一個季節地制定防災減災技術方案;加強對災情發生發展的監測預警工作,力求第一時刻發現災害,關鍵節點防控災害、關鍵時段開展災害救助與恢復生產;更加注重農業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與農業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使農業防災減災依靠科技進步,做到科學預警、分類指導,增強農業防災減災的主動性、針對性和科學性,為我國預防和減輕農業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筑起一道防火墻、撐起一個保護傘、打造一個保險箱,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