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發現了與中衛山羊裘皮性狀相關的重要表觀標記,為深入解析我國珍稀山羊品種資源—中衛山羊裘皮性狀隨著年齡增長被毛形態轉變、裘皮品質降低的潛在調控機制提供了新思路。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遺傳學前沿(Frontiers in genetics)》。
據趙倩君副研究員介紹,中衛山羊主產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及其毗鄰地區,是我國稀有珍貴的裘皮山羊品種,2000年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品種保護名錄。中衛山羊羔羊在1月齡左右擁有質量上乘的裘皮,但隨著生長,其裘皮的毛穗彎曲度、形態的整齊度及美觀度下降,導致裘皮品質和經濟價值顯著降低。雖然近年來動物毛囊發育相關研究取得一定進展,但山羊裘皮性狀表觀遺傳調控機制尚不明確。
該團隊以不同發育階段不同裘皮性狀的中衛山羊皮膚組織為研究對象,鑒定得到14個DNA甲基化調控表達量的關鍵候選基因,基于蛋白互作網絡分析發現4個存在較強互作關系的基因,通過進一步對候選基因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C(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C,PDGFC )的生物學功能進行分析,結果顯示PDGFC過表達會促進細胞的遷移并提高細胞增殖速率;且PDGFC對皮膚及毛囊發育相關的基因具有調控作用,推測PDGFC的DNA甲基化差異會導致下游參與相同信號通路的基因表達發生改變,從而控制出生后毛囊的生長發育過程。該研究結果為動物毛囊生長發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調節因子和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該研究得到絨毛用羊產業技術研究體系、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項目支持。(通訊員 高冰清)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3389/fgene.2019.0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