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會同農業部種植業司在湖南省沅江市舉辦了油菜全產業鏈綠色高產高效模式攻關現場觀摩會。通過集成覆蓋產前、產中、產后的9項關鍵技術,建立了從田間到舌尖的油菜全產業鏈綠色高產高效生產模式,實現了油菜產業增產增收,促進了菜油加工產品提質增效,為油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官春云為組長的專家組測產結果顯示,示范區“中油雜19”平均畝產186.98公斤,比對照增產63.56%;菌核病發生率比對照降低51.34%;平均畝產油量比對照高40公斤,增幅達100.6%。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劉天金、湖南省農業委員會副主任黃其萍、湖南省科技廳常務副廳長楊治平、湖南省農科院院長鄒學校、沅江市市長謝君毅以及湖南農業大學官春云院士、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長廖伯壽、麻類研究所所長陳萬權等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中國農科院副院長王漢中主持會議。
陳萌山指出,油菜全產業鏈綠色高產高效生產模式實現了提質、增效、增產、降本和綠色的有機結合,為增加優質健康食用油供給、提升油菜產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成效十分顯著。一是高油高產機械化油菜新品種培育推廣、油菜全程機械化技術、油菜綠色高產高效生產技術、高品質濃香菜籽油產地綠色高效加工技術等多項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二是油菜綠色高產高效模式的研究集成取得重大進展,形成了“油稻”“油菜-玉米”“棉油”等輪作技術新模式,滿足了不同區域的油菜生產需要;三是示范推廣效益逐步顯現,大面積示范點油菜生產成本從傳統的每公斤超過5元逐步下降到1.6元,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此外,全程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緩釋肥、生長調控技術、生物農藥、無人機田管、秸稈腐熟、油菜綠色高效高值化加工技術等新技術有效減少了農藥化肥使用量,促進了油菜的綠色發展。
陳萌山就進一步提升油菜高產高效模式研究集成示范提出了5點要求。一是要加強建設長江流域雙低優質油菜保護區技術創新和技術集成推廣的頂層設計,提升油菜產業國際競爭力。針對目前存在的關鍵問題,提出不同生態類型涵蓋全產業鏈的技術創新集成方案,實現綠色發展。二是要進一步加大協同創新,通過開展多層次集成創新,實現跨學科深度融合,將國內外最新創新成果集成落地、推廣示范,形成一流的技術模式,支撐產業市場競爭力。三要繼續強化示范推廣,在點上創造可復制的模式,面上形成覆蓋全國的推廣體系,做到點面結合。四要加強政策研究,研究新形勢下的市場需求、技術需求和發展方向,努力推動政府在油菜技術研發、產業開發、消費拓展、培育生產經營主體、推進社會化服務、發展保險、金融服務等方面完善政策,推進油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油菜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油料作物,所產菜籽油占國產食用植物油的半壁江山,且菜籽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在大宗食用油中最高,Ω-3不飽和脂肪酸和Ω-6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最接近人體需要的比例,優于橄欖油,被營養學家認定為最健康大宗食用油。因此,油菜在國家食用油供給安全、食用安全中居于核心地位。然而,當前油菜產業卻面臨農村勞動力短缺、生產成本上漲、進口油料沖擊等一系列嚴峻挑戰。
技術總負責人、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王漢中介紹,為破解油菜產業發展的系列瓶頸,提升油菜產業競爭力,中國農科院于2012年啟動了科技創新工程“油菜優質高產高效綜合技術集成與模式攻關”協同創新項目,由油料所牽頭,聯合全國多家優勢單位開展協同攻關,通過對高產高油多抗機械化新品種、聯合機械播種技術、機播機收適度管理技術、緩控釋全營養一次施肥技術、油菜新型植保技術、油菜無人機田間高效管理技術、油菜新型化學干燥技術、油菜聯合收獲技術、油菜綠色高效高值化加工技術進行集成和熟化,逐步建立起油菜全產業鏈綠色高產高效生產技術體系。本次示范種植品種是油料所聚合了高產、高含油量、抗倒、抗病和抗裂角等優異性狀于一體的“中油雜19” 等油菜新品種,其區試含油量高達50%,是迄今長江流域油菜主產區審定品種中含油量最高的,還具有“雙低”品質優異的特點。企業一方面愿意加價收購菜籽,增加了農民收入;另一方面,通過使用油料所研發的高品質濃香菜籽油7D產地綠色高效高值化加工技術與裝備,大幅度提高了企業利潤。
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和綠色增產增效模式創建的有關首席專家和科技骨干、全國各油菜主產縣(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有關崗位科學家和綜合試驗站站長、麻類所、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有關專家、湖南省沅江市以及有關鄉鎮農業主管部門負責人、相關企業代表共計260余人參加了會議。(通訊員 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