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農業部水稻生物學與遺傳育種學科群2014年度工作會議暨學術委員會會議在杭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陳溫福,水稻所所長程式華、副所長胡培松,農業部水稻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全體委員,學科群各區域/專業性重點實驗室主任、科學觀測試驗站站長及相關專家參加會議。
會上,程式華代表依托單位致歡迎辭。他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水稻科研和生產也進入轉型期:一是水稻科學研究需要轉型。我國的水稻單產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功能基因組研究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但是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脫節問題依然存在,基礎研究要為應用研究提供支撐。二是水稻生產方式需要轉變。主要還是種糧效益太低,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拋荒、老齡化現象嚴重,生產方式急需走集約化道路。三是組織形式需要轉變。我國水稻產量多次實現突破,都是得益于組織方式的創新。只有實現全國一盤棋,圍繞一個共同目標才能取得重大突破。水稻生物學和遺傳育種學科群的建設,就是在充分考慮上述3方面轉型的基礎上,把原來分散型的科研力量和平臺進行統一布局,集聚全國水稻科研的優勢力量,準確定位,合理布局,為水稻產業的穩定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重點實驗室主任胡培松匯報了實驗室啟動以來的工作進展,傳達了“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評估規則”和“關于進一步做好重點實驗室條件建設基礎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并就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和有關注意事項作了闡述。實驗室學術委員會重點研討了“農業部水稻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學科群矩陣表”,主要包括學科群綜合實驗室、各專業(區域)實驗室、試驗站的重點研究方向和主要內容。
農業部水稻生物學與遺傳育種學科群(綜合性重點實驗室)依托水稻所牽頭組織建設,主要圍繞水稻產業發展中重大科技問題,在現代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和各基地建設基礎上,充分梳理、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實現共享,從機制上保障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有機結合,達到從根本上解決學科建設與產業發展脫節的矛盾,合力解決我國水稻產業發展中關鍵技術問題。
水稻生物學與遺傳育種學科群,在全國各稻區和生態區建設1個綜合性實驗室、5個區域性實驗室、5個專業性實驗室(3個由企業承擔)、7個野外實驗站,實現水稻生物學與遺傳育種學科群一體化布局,推動建立上下貫通的水稻科技創新體系,滿足水稻科技發展和國家農業產業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