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開創甘藍雜交制種新途徑
1月9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方智遠研究員主持完成的“甘藍雄性不育系育種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新品種選育”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該成果是甘藍育種技術的一次重大突破,開創了甘藍雜交制種新途徑,豐富了蔬菜雄性不育遺傳育種理論與實踐,對提升蔬菜育種水平、保障蔬菜供應、抵御國外蔬菜品種沖擊發揮了重要作用。
蔬菜所甘藍育種團隊
甘藍是我國主要蔬菜作物,年播種面積約1400萬畝。本世紀以前,甘藍雜交種90%以上是用自交不親和系配制的,該途徑存在易出現假雜種、親本繁殖需人工授粉成本高等缺陷。為克服甘藍自交不親和系雜交制種中的上述弊端,確立了尋找新型雄性不育源、建立雄性不育育種技術體系為主攻方向,培育優質、抗病、抗逆甘藍新品種滿足市場需求,歷經30 余年取得以下重要創新性成果:
國內外首次發現甘藍顯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源并建立不育系育種技術體系:歷經多年從30多萬種株中發現了甘藍新型雄性不育源79-399-3,研究闡明其不育性為顯性核單基因控制;創制出低溫誘導可出現攜帶不育基因的微量花粉的材料,從其自交后代中鑒定出純合不育株,進而創建了通過回交、自交、測交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選育顯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的育種技術體系。育成DGMs01-216等5個不育株率達到100%、不育度達到或接近100%、配合力優良、熟性不同的甘藍顯性不育系,屬國內外首創(發明專利ZL 96 1 20785.X)。
率先建立用自交親和系轉育獲得優良CMSR3胞質雄性不育系的選育技術:歷經10余年從CMSR1、CMSR2、CMSR3等三代不育源中篩選出優良胞質不育材料CMSR3625、CMSR3629,建立用87-534等自交親和系轉育的技術,并獲得5個優良胞質雄性不育系,苗期低溫不黃化、結莢正常、不育性穩定。親本可蜜蜂授粉繁殖,成本僅為自交不親和系繁種的十分之一(發明專利ZL 2005 1 0011406.0)。
創制出一批用于雄性不育系轉育的優異甘藍骨干自交系:率先育成中甘87-534等8份花期自交親和指數達到4的自交親和系,96-100等4份抗枯萎病兩個生理小種的抗源,88-62等4份成熟后7-10天不裂球的極耐裂球自交系,為優良雄性不育系的轉育奠定了種質基礎(發明專利ZL 2011 1 0211317.6)。
利用上述專利技術培育出6個突破性甘藍新品種,并實現甘藍雄性不育系規模化制種:中甘21、中甘192、中甘17、中甘18、中甘96、中甘101等6個新品種早、中、晚熟配套,全國區試中比對照品種增產5.8%-22.6%,其品質、產量或春甘藍的早熟性等方面優于國內外同類品種,均通過國家審(鑒)定。規模化制種雜種雜交率100%,比自交不親和系制種提高8%-10%,實現了甘藍雜交制種由自交不親和系到雄性不育系的重大變革。6個甘藍新品種在25 個省區市累計推廣1175.3萬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約33.6 億元。在北方春甘藍和高原夏甘藍主產區占栽培面積的60%,并出口印、俄、日等國。獲發明專利3 項,新品種權2 項,審(鑒)定新品種6 個,論文58 篇(SCI論文14 篇),育種技術和材料已被兄弟單位應用。
據介紹,蔬菜所甘藍青花菜育種團隊成立40余年以來,科研團隊一直堅持從事甘藍遺傳育種研究并取得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上世紀70-80年代中期,研究建立了甘藍自交不親和選育和雜種優勢利用育種技術體系,培育出我國第一個甘藍雜交種“京豐一號”及“報春”、“晚豐”、“慶豐”等早、中、晚熟配套的甘藍系列新品種,1985年獲國家發明一等獎。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培育出抗TuMV甘藍新品種“中甘8號”和耐抽薹的第二代早熟春甘藍新品種“中甘11”,199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90年代初,以提高甘藍品質為主要目標,開始優質品種選育,育成既早熟、優質又可適于保護地種植的我國第三代早熟春甘藍新品種“8398”,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通訊員 李海芬)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