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動物食物與營養政策研究團隊揭示了營養導向下我國居民飲食轉變的環境效益。該研究為分地區的飲食結構優化提供了科學依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清潔生產雜志(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
隨著收入增長和城市化的推進,我國居民飲食中的動物性食物消費進一步增加。飲食模式轉變加劇了資源環境壓力,飲食相關疾病也造成了巨大負擔。因此,有必要推動居民合理健康膳食轉型。
該研究發現,在滿足每日營養需求的前提下,引導居民飲食向可持續飲食轉變,可以實現將居民食物消費的碳、水、土地、氮和磷足跡分別降低9.5%~25.3%、10.7%~19.1%、22.4%~32.9%、30.8%~40.2%和21.4%~34.5%。為實現可持續飲食,各地區所需的飲食結構轉變因省而異;從總體上看,需要減少肉類、谷物和食用油的攝入量,增加豆類、薯類、奶類和蔬果的攝入量。
該研究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的資助。(通訊員 盧士軍)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965262402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