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第30期“農科講壇”(中國農業科技報告會)在國家農業圖書館報告廳舉行。本次“農科講壇”邀請生物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院協同創新行動“作物營養素代謝機理與營養強化關鍵技術”技術總師、創新工程“作物代謝調控與營養強化”團隊首席科學家張春義研究員講述了“作物營養強化與人體健康”。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出席報告會。報告會由副院長梅旭榮主持。
張春義在報告中指出,中西方文化的先驅者們很早就認識到了飲食對于人類營養健康的重要作用,飲食營養素缺失的問題早已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現代科學也進一步證實了提高飲食的營養水平是保障營養安全和國民健康的基礎。張春義強調,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僅需要攝入足量的淀粉、脂肪等營養素,還必須攝入適量的微量營養素。微量營養素的缺乏會引起“隱性饑餓”,“隱性饑餓”既損害人體健康,還會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損失。
張春義說,建設“健康中國”是我國的國家戰略,也是重大需求,大力發展營養型農業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選擇。2004年,中國農科院參與了中國作物營養強化項目,大力開展富含微量營養素的營養強化作物篩選、培育、評價和推廣工作。在范云六院士、萬建民院士、唐華俊院士的領導下,經過13年的不懈奮斗和努力,培育并示范推廣了一批高營養價值農作物新品種、創制了不同類型的加工產品、進行了大量營養有效性分析和經濟效益評價,為改善我國貧困人群中普遍存在的“隱性饑餓”問題,提高全民營養健康水平做出了貢獻。張春義說,在參與中國作物營養強化項目和協同創新行動的過程中,“作物代謝調控與營養強化”團隊主要圍繞重要微量營養素——葉酸,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探索了葉酸分子結構與代謝途徑、葉酸合成關鍵酶、葉酸穩定積累的遺傳與分子基礎等關鍵問題,發展了葉酸高通量檢測方法學平臺以及用于葉酸研究的材料平臺,揭示了葉酸的基本知識、人體對葉酸的需求以及葉酸缺乏對生命的影響等一系列科學問題。
張春義表示,今后將帶領科研團隊進一步精煉選題方向,專注作物營養素代謝機理及營養強化等關鍵技術研究,構建體系、統籌布局,大力推進生物強化協同創新行動,以培育和開發富含多種營養素和健康功能因子的農作物新品種、新產品,建立我國主要作物的營養強化標準,打造個性化精準營養和復雜多維系統為目標,努力突破成果轉化的瓶頸,為更好地改善我國人群整體健康狀況、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報告會邀請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何中虎研究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霍軍生研究員作為點評嘉賓,與張春義一起和到場的科研人員、學生代表進行了互動交流。
院機關各部門負責同志、院屬京區各單位領導、青年職工代表、研究生院學生代表等500余人參加了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