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浙江省富陽市洞橋鎮賢德村藍青畈和臨安市于潛良種場的稻農笑得有些合不攏嘴,因為兩地種植的超級稻新組合“國稻6號” 百畝示范片一片豐收景象,經專家實割驗收,洞橋鎮賢德村藍青畈種植的“國稻6號”最高田塊畝產達842.5公斤,百畝片平均畝產達735.6公斤;于潛良種場種植的“國稻6號”最高田塊畝產815公斤,百畝片平均畝產達798.0公斤。比一般的品種畝增產150公斤以上。
浙江省富陽市洞橋鎮賢德村藍青畈和臨安市于潛良種場是本年度中國水稻研究所在浙江省重點實施的13個超級稻示范點之中的兩個示范點。兩個百畝示范片采用了水稻強化栽培、灌溉稻田“麥作式”水稻旱作等配套集成技術,雖然在水稻生育中后期遇到“麥莎”和“卡努”等臺風暴雨的磨難,經歷了低溫陰雨的不良氣候影響,特別是后期遭遇稻飛虱的大爆發,但兩個示范片的 “國稻6號”依然保持健壯“身段”, 受褐飛虱肆虐的侵襲的影響程度也明顯輕于其他品種,在逆境中依然表現出青稈黃熟、穗大粒多、結實率高、抗倒性強的超高產特性。
洞橋鎮賢德村藍青畈種了一輩子水稻的何香根老農說:“過去,我種一畝普通水稻,最多只能收600到650公斤稻谷,而今年幸好種了這個超級稻,若種了普通品種,肯定遇到倒伏減產的災害。種了這個稻子顆粒大、產量高,畝產量竟提高到750公斤以上,真是了不得。而且這種產量是在今年這么嚴重的臺風和褐稻虱危害下達到的,我覺得很不容易,我們農民喜歡種這種高科技品種,讓我們農民直接受益?!?/P>
超級雜交稻“國稻6號” 是由“中國超級稻研究與推廣”專家組執行組長、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程式華博士和助手曹立勇博士應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經歷6年努力,育成的三系法超級雜交稻新組合。該組合穗大粒多,結實率高,株型挺拔,具有極強的抗倒伏性和較強的抗稻瘟病、白葉枯病能力,米飯柔軟帶有香味,克服了大多數雜交水稻口感不佳的通病,口感和米質堪可與“東北米”媲美。程式華博士表示,以“國稻6號”為代表的第二代超級稻先鋒組合的育成,標志著我國超級稻研究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大面積推廣這種超級稻,必將大大提升我國糧食生產能力,為農民增收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但他同時表示,由于“國稻6號”尚處于區域性試驗階段,科學家們正全力對該組合進行高產制種攻關,老百姓要吃到這種““一家做飯,整個樓道聞香味””的超級稻,估計還要1-2年的時間。(通訊員 徐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