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組織召開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會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吳孔明、萬建民出席會議并講話。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陳友權,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周雪平、黨委書記張步江,院科技局副局長熊明民參加會議。
吳孔明指出,科學中心是我國面向農業、林業、環保等領域,專門從事高危農林有害生物研究的綜合性國家級創新平臺,是國家生物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填補了我國農林高危有害生物科學研究平臺的空白,顯著提高了我國在新興的高危生物安全研究領域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通過將已有傳統植物保護研究與現代生物安全研究力量的銜接與互補,從整體上形成國家農林生物安全防御與控制科學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提供可靠的科學技術支撐與有力的保障。
吳孔明要求,科學中心在制度建設上,要完善管理規章,處理好與國家有關法規的銜接,提出符合我國生物安全現狀的制度規范;在科研方向上,要重點突出,處理好與“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關系,加強危險性、檢疫性有害生物科學研究與技術探索;在開放運行上,要精誠合作,有效發揮科學中心的平臺效應,促進與林業、環保、植檢等部門的合作交流;在基地體系上,要著眼全球,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國內科研臺站,打造我國農業生物安全科研基地及協作網絡。
萬建民強調,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科研與評估,是科學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生物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農業轉基因技術對促進農業生產起到了推進作用,例如抗蟲棉的應用既在科學上揭示了轉基因作物在環境科學、生態學中的科學問題,也在生產上促進了棉花增產,控制了棉鈴蟲等重大害蟲,顯著降低了化學農藥使用量。科學中心在未來,要密切跟蹤國際動態,加強轉基因農作物在生態學、環境科學方面的科學研究,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對全國農業生物安全科技事業發展的引領能力和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對推進“頂天立地”戰略做出積極貢獻。
陳友權指出,農業生物安全關系到農業糧食安全、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環境安全和社會穩定,成立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是加強我國農業安全科技創新、促進植物檢疫科學研究的大事,彌補了當前農業科研機構沒有植物檢疫科學研究的短板。農業生產實踐在變化,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業病蟲災害越發復雜,科學中心要針對新情況和新問題,全面提升對危險性有害生物的科學研究,加強監測預警、情報分析、源頭防控、有效治理,推進我國植物保護事業向現代植保轉變。
中心主任周雪平系統介紹了科學中心的總體概況、平臺建設、科研進展和規劃設想,重點列舉了在農業檢疫性有害生物、農業毀滅性高致害生物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創新性理論、方法與防控成果,試運行以來,科學中心及時啟動了新發突發農業病原生物的鑒別診斷、發生規律和防控技術研究,為我國有效應對重大植物疫情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撐;在生物安全信息服務方面,科學中心及時向有關部委提供信息動態與對策建議等,為相關文本撰寫提供技術支持。
據悉,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由國家發改委批復建設,是我國“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項目之一。建成的中級與高級農業生物安全隔離實驗室,是我國級別最高的種植業領域專業實驗室。此外,還建有重大植物病害、重大農業蟲害、重大入侵雜草、轉基因植物安全評價、國外天敵昆蟲引種評估等科研實驗室。科學中心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共有委員21人,吳孔明院士任主任委員,張立研究員、周雪平教授任副主任委員。
學術委員會委員、植保所副所長邱德文、鄭永權、所職能部門負責人、各研究組組長共50余人參加了會議。(通訊員 孫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