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農業農村部委托,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主持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薦性國家標準《農村三格式戶廁建設技術規范》和《農村集中下水道收集戶廁建設技術規范》已通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審批并頒布實施,填補農村改廁無標可依的空白,消除農村戶廁缺乏管護的瓶頸,補齊農村戶廁和糞污處理銜接的短板。兩項標準頒布實施聚焦當前我國農村改廁工作中的薄弱環節,統籌考慮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突出標準的普適性、指導性和實用性,切實服務當前農村改廁工作現實需要。
在院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下,環保所依托前期鄉村環境治理科技創新聯盟改廁團體標準草案,查閱大量文獻資料、深入11個省調研、走訪30余家企業,廣泛聽取廁所改造一線工作人員意見,整合國內最適合農村廁所改造的技術模式,參照我國現行的標準規范完成標準制定。疫情期間,克服困難,利用網絡2次向社會征求意見,先后召開40余次網絡視頻會針對各方意見進行深入討論,形成標準報批稿。
兩項標準充分考慮各地農村改廁的實際情況,規定內容“有嚴有寬”。對一些農村改廁工作中存在的產品和施工質量通病問題,做了嚴格限制和明確規定,特別就寒冷地區和干旱地區的改廁問題,提出了預防性條款;對具有區域特點農村改廁問題僅做宏觀要求和原則性導向,為各地制定地方標準留足了空間。既有助于規范生產企業、施工單位等各方行為,凈化農村改廁市場環境,切實提高農村戶廁改造工作質量,又有利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減少疫情傳播、保障農村公共衛生,對于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增強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通訊員 姚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