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肉羊遺傳育種科技創新團隊通過對不同發情時期、不同 FecB 基因突變的小尾寒羊進行轉錄組測序和分析,揭示了下丘腦在 FecB 基因突變條件下調節母羊排卵的分子機制,為進一步解析綿羊高繁殖力性狀的分子機制提供了重要參考。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細胞和發育生物學前沿(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據儲明星研究員介紹, FecB 基因是影響綿羊排卵數的主效基因,不同 FecB 基因型的小尾寒羊由于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分泌生殖激素的差異,導致其排卵率和繁殖力也存在差異。研究人員以小尾寒羊為研究對象,組建了 FecB 野生型的卵泡期和黃體期、 FecB 突變純合型的卵泡期和黃體期四個群體,利用轉錄組技術,開展了差異表達基因分析、靶基因預測、功能注釋等一系列工作。研究表明, FecB 突變提高了下丘腦中參與發情轉變與卵泡發育的基因表達量,促使母羊生殖激素分泌增加、排卵數量增加。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肉羊產業技術體系專項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支持。(通訊員 付松川)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3389/fcell.2021.63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