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蟲棉是我國首批進行商業化生產、唯一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的轉基因作物。在國家有關部門的資助下,現已有20個抗蟲棉品種或雜交種通過品種審定,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至2004年,國產抗蟲棉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已達到9000萬畝以上,累計為農民增收126億元。抗蟲棉的推廣應用為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的產業化起到了示范作用,為我國棉花生產的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抗蟲棉的研究和產業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引起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今年3月,回良玉副總理視察我院時,對抗蟲棉尤其是優質抗蟲棉的研究進展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根據國家領導人的指示,生物技術研究所加快了優質抗蟲棉的研究,目前,已在優質、多抗、三系雜交棉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借助花粉管通道法,成功獲得含抗蚜基因、抗鞘翅目害蟲基因、耐澇高產基因、抗除草劑基因的轉基因棉花植株;同時,通過基因聚合的方法獲得抗病、優質的長絨和中長絨陸地棉花品系;并借助三系雜交體系,將上述優良性狀統一在三系抗蟲雜交組合中,為快出品種、出好品種奠定了良好基礎。培育的海島棉胞質陸陸三系抗蟲雜交棉,其不育株率和不育度為100%,恢復株率和恢復度同樣達到100%。雜種F1的花粉育性與常規棉相當,表現完全正常。目前已經選育出多個配合力好、高產、優質、抗蟲、抗病的陸地棉恢復系。其中三系雙價雜交抗蟲棉sGKz8在2003年全國區試中畝產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14.7公斤,92.7公斤,85.8公斤,分別為對照的118.0%、123.9%和127.3%,均居第一位。
8月24日,生物技術研究所在北京平谷區新建立的抗蟲棉試驗基地召開了“三系雜交抗蟲棉研究進展現場匯報會”。科技部農村發展中心吳遠彬主任和我院劉旭副院長、楊炎生研究員應邀參加了會議。與會領導和專家對我國在三系抗蟲雜交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進展非常關注,并對三系抗蟲雜交棉今后的發展與推廣應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分享到
我國三系雜交抗蟲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發布時間:2004-09-10
|來源: 院辦公室|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